十四全之後,國民黨內排除主流、非主流之爭,黨主席李登輝已穩控全局,許水德接掌秘書長一年餘,也逐漸走出自我風格。「一朝天子,一朝臣」,國民黨於是進行了權力改組以來.最大的人事搬風。
時局上,對外是反賄風潮大舉反噬,年底則有省市長、省市議員大選,國民黨在危難當頭亮出應急的一只只棋子。
縱觀全局,此番人事震盪有內升、有外調、有空降部隊、有潛水艇、有回鍋、有新出爐……,究竟這盤奧祕棋局,如何解讀?
有人推測李登輝的意志貫徹其中,也有人認為許水德建立了自己的人脈;有人指證這是黨內不同派別較勁的結果,也有人抨擊國民黨仍然不脫個人意志領導的模式。
儘管沒有一以貫之的脈絡.但國民黨用人之道,顯然異於傳統作風。
例如涂德錡為賄選負責而下台,但不到三個月即迅速獲得平反,在蔣經國時代,即使要平反也得等上一、兩年,甚至三、五年。
又如鍾榮吉、涂德錡和謝深山的人事案,作業過程迅急而隱秘,相關黨工未曾被諮詢。在職權執掌上,許水德雖然已逐漸建立其班底,但在重要關鍵,李登輝個人意念往往將其攔腰而斬。而前後任秘書長之間、一級主管之間,也有錯綜的人脈交織,以致於搭建出來的人事班子,不易掌握脈絡。
因此「依功過獎懲」的原則被打破,擾亂了人事陞遷管道;各派人馬傾軋下,中央與地方人事無法交流;工作會副主任、總幹事的安插,主任僅被事後告知,無緣參與決策;卸任地方主委無處安插,人事呈現一灘死水……。
雖然每波人事異動原因不盡相同,然而目的卻一致,年底大選,個個都必須是戰將組工會主任涂德錡對基層瞭若指掌、省黨部主委鍾榮吉社團人脈豐厚、文工會主任簡漢生及社工會主任吳挽瀾都有地方黨部實戰經驗、婦工會主任林澄枝則有廣大婦女票源。
國民黨點將,是高明布局,還是一著「險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