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反敗為勝」一書聞名全球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前總裁艾科卡(Lee A Icocca),可能是美國最精明的商人之一。當他於一九九二年自克萊斯勒退休後,知道他選擇什麼做為事業的第二春嗎?艾科卡投人設立一家商業銀行,專門提供貸款給娛樂業,以及製作電玩遊戲軟體、娛樂光碟的業者,同時又成為一家百老匯舞台劇經紀公司的合夥人。
有人戲稱艾科卡是「在快樂上下賭注」。果真如此,那麼這個賭注應該是下對了。一切替美國人,還有美國以外地區製造美式快樂的產業,已取代了七0、八0年代的國防與金融服務業,成了美國新的經濟靈魂。
無法探底的需求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統計,一九九三年美國的娛樂以及休閒產業,新聘的員工人數達二十萬名,數目比全美醫療界新聘的人員還要多出近兩萬人。而這還不包括許多被外聘至其他國家設立遊樂場、主題公園、提供電玩廠商好萊塢娛樂創意的「美國和尚」。
在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市,川流在新近落成世界最大的MGM酒店內外的工作人員,總共有八千人;若是汽車業要聘用這麼多人,至少得蓋四、五個大廠。
單是超大型的主題樂園(theme park)、劇場與賭場,在未來四年內至少還有六、七個計畫要啟動,投資的金額超過一百三十億美元(見表一)。
在百業待興之際,美國的休閒娛樂業就像MGM酒店以之為造型的龐然雄獅,蹲踞傲視全美與世界。
商人之所以能不惜重金,「是因為今日大眾對美式娛樂的需求量幾乎無法探底。」迪斯奈樂園一名企畫人員指出。
根據統計,一九九一到九三年,美國人休閒娛樂消費額的成長率,高過醫療花費,也高過食衣住行支出的成長(見一00頁表二)。從傳統的球賽、錄影帶、電影、各種大型遊樂場,到最新鮮的三度空間幻境(Virtual reality),美國人總共花了三千四百億美元,是資訊高速公路預算的五倍。
二次大戰後出生、被電視養大的一群人,帶著他們那些從小被聲光科技包圍的孩子,追逐一個個愈蓋愈神奇的遊樂場,去年創下主題樂園觀光人數的高峰。傳統的電影亦不稍讓。一家經濟顧問公司估計,九四年美國人在電影、電視以及錄影帶的消費,可達三百億美元。
受到鼓勵,好萊塢今年的拍片量,比去年至少會多出一成。其他的娛樂休閒活動像音樂會、球賽,同樣人潮滾滾。華德迪斯奈公司今年就跨行賣起曲棍球賽的門票。
事實上不只美國。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花在娛樂與休閒上的錢,不僅沒有減少,還都成長。日本人去年在這方面的開支,高達其國民生產毛額的三%。亞洲新興國家旺盛的經濟力,也同樣擴大了該地區民眾娛樂消費的胃口。
遊戲的年代
「這是個遊戲的年代。」時代華納總裁拉聞表示,「人們對於新科技的好奇、對於想像事物與想像空間的需求,都可以從現在各色各樣的娛樂媒體得到滿足。而且那樣的經驗絕對是快樂而沒有負擔的。」
在蕭條的年代,還有什麼比「快樂」更讓人接受?而還有哪個國家比美國更能滿足全球的「快樂市場」?
美國的娛樂休閒業在過去兩年,猶如一具超級吸塵器,把全球各地的遊客吸引進來。拉斯維加斯一年進出一個台灣總人口的遊客量;百老匯的舞台劇,五分之一的收入掏自觀光客荷包。「前幾年只有日本人會做出包機到紐約看戲的瘋狂事,可是現在也有不少亞洲其他國家的遊客,搭了長途飛機來美國,只為了看各式各樣最專業的「秀」。」紐約一名劇場經理指出。
在好萊塢的環球製片場內,去年一年超過百萬名的遊客,透過電腦與大型螢幕的結合,大玩「回到未來」的遊戲;幾千萬美元的收入,也就從他們的快樂尖叫聲中流進業者的口袋。
「美國的娛樂業是在反現實經濟氣氛下成長的,不過夢幻與逃避現實,不就是娛樂業的精神嗎?」負責部分奧蘭多遊樂園設計的建築師丹尼爾說。
夢幻也好,逃避也好,娛樂業的勃興,帶給美國的卻是最真實的利益。歐洲人與日本人常消遣美國是「米老鼠國」。今天米老鼠以及它的朋友如魔鬼終結者和恐龍,正是減少美國跟許多國家貿易赤字的大功臣。
好萊塢去年從全球市場獲利達八十億美元;歐洲共同體自美輸入的電影、電視節目、錄影帶總金額超過四十億美元;全球各國進口的電視影集中,四部有三部來自美國;「朱門恩怨」在九十八個國家播放過。
特別是全球衛星網聯成一氣,醞釀出了世界一同的二十四小時娛樂文化,更給美國的新經濟引擎加油添炭。
不敢不投資
新加坡電信公司參與籌備亞洲Apstar-l衛星台的黃姓官員表示:「現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人按搖控器選台,而亞洲的上空今年就將出現八個衛星,地面頻道最多可達一百個,傲傲待哺的節目需求,對美國的娛樂輸出只有張開雙臂擁抱。」未來預備加入Apstar-l頻道的,除了一家香港台與一家澳洲台以外,全數來自美國。
不過,對於今日的美國而言,休閒娛樂業的意雀我並不只限於吸引消費、創造就業機會與增加對外輸出。更重要的是,它像個火車頭,帶動九0年代的美國科技往前走。
相對於外觀上一個比一個大的遊樂場與賭場,許多娛樂產業對尖端科技龐大的投資,猶如一座隱藏的金字塔。
包括時代華納公司、電訊傳播公司(TCI)、派拉蒙影業以及大小有線電視業者與電話公司、資訊產業結合的情況,既非新聞亦非舊聞,因為每個月都會出現新的發展。起初專家預估,十年內業者為了資訊科技與娛樂媒體的結合,投資將超過百億美元,現在有人認為可能五年內就可以花掉這麼多錢。
「由於沒有人能估算未來全球對於電子娛樂的需求有多大,所以沒人敢不投資。」華納總裁拉聞表示。一些較新的娛樂資訊配備如光碟機,去年在美國銷售的成長率超過二0%,也讓業者對未來抱以濃厚的期望。
美國Viacom動畫公司總經理拜翁第認為,冷戰結束之後,娛樂業已取代國防,成為科技發展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或者正像艾科卡在一次訪問中所說:「創造一隻侏羅紀公園的恐龍所需要的技術與研發,絕不下於設計一輛車子。而且,有趣多了。」
包括好萊塢、奧蘭多甚至賭城在內的美國娛樂業重鎮,已吸引了愈來愈多資訊、電訊科技人才的集中。事實上,今天在好萊塢工作的科技人員早已超過從事傳統影片拍攝的工作者。「目前許多掌控主題公園或大型遊樂場運作的電腦,智慧程度都足以與政府軍事單位的電腦匹敵。」拜翁第指出。
五百個頻道的電視,只不過是許多業者的短程目標。不少人相信,美國人一向擅長在電影、遊戲中,馳騁無盡的想像空間,這將會是未來美國科技突破、領先的最重要驅動力。
不過,並非所有的人都樂於看見娛樂業成為美國的新經濟引擎。
玩愈多,錢愈少
有些經濟學者指出:休閒娛樂產業是一種增加消費,卻不是增加生產力的投資。去年全美公、私立學校的總經費為二千七百億美元,與花在娛樂休閒的三千四百億比起來,美國人似乎玩得太兇了。同時,他們玩得愈多,錢存得愈少;一九八0年,美國人的儲蓄約占其可支用收入的七.九%,今天,該項比例已降到四%。
「遊戲不能增加國力。」美國商業周刊經濟評論家馬克蘭德認為。
這樣的結論究竟正不正確?答案恐怕得要十幾年後才能真正見分曉。不過,一些娛樂業者顯然是最樂觀的。福斯影業公司的擁有者梅鐸表示:「只要全世界也都是愈來愈愛玩,美國就立於不敗之地。」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這番話好像雖不中亦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