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偏鄉學校在哪裡?」
成功大學資工系教授蘇文鈺可能會告訴你:「不山不市」——那些不在市區、不在山區的學校,沒有企業捐贈物資、也少有媒體青睞,才是教育資源最貧乏的邊陲。
近年國外程式教育蜂起,國內也感染這股風潮,蘇文鈺讀國小的女兒也開始學程式,偏鄉的孩子卻享受不到這種資源。使命感十足的蘇文鈺於是上山下海,想把一身技術教給最需要的孩子,使他們能靠寫程式就業、創業,脫離混幫派與貧窮的惡性循環。不料,一番好意卻處處碰壁,「有人怕麻煩,還有人說不需要上課。」
2014年,他來到嘉義東石鄉的過溝基督教會。教會位在一處魚塭旁,連Google衛星定位系統都找不到。
當教會負責人、台灣路得關懷發展協會秘書楊萌智得知蘇文鈺的計畫,非但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憂心忡忡,「你會來多久?」
原來,經歷太多只來一個暑假就離開的志工團體,孩子一次次從高高的期待跌進深深的失落,變得更沒安全感,「如果你只是來看看,那不如不來了吧,」楊萌智說。
「好,我會一直來,直到退休,」蘇文鈺許下承諾,期限是15年。
三年後,過溝與臺南左鎮的岡林兩地,已有超過120位學生、上過四種程式與桌遊設計的課程。蘇文鈺也開辦師培課,訓練出超過50位願在弱勢地區教學的師資。五月,原名為ProgramtheWorld的計畫,正式申請立案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今年,彰化芬園也將納入程式課範圍,明年更計畫深入南投與台東。蘇文鈺希望,團隊無法直接教課的地區也能受惠;今年開始,他打算每年製作三門免費教材,讓所有台灣學生都能用很少的錢、甚至免費學程式,將貧富與城鄉差距降到最低。
關於「差距」,蘇文鈺很能感同身受。
小學三年級以前,他的數學考試多數不及格,又體弱多病。但他始終記得三年級導師孫先秦,「就像是一道從天而降的光,用他的愛心與耐心,把我從黑暗之中拉了上來。」
對蘇文鈺來說,孫先秦就像是「一位遲來的父親」,四年級開始,他的功課開始突飛猛進,第一次感到學校是個快樂的地方。
因此,為人師表後,蘇文鈺也投入弱勢教學。每當寒暑假,老師們終於能喘口氣時,他卻去偏鄉教程式,讓更多人成為孩子遲來的第二位父母。
上個月,愛自造者學習協會在「104夢想搖籃」募資平台發起集資,期望往後每年增加兩個程式課程及一個新教學場域,2017年將去到彰化。加上教材編寫、寒暑假營隊等支出,希望募到250萬元;活動啟動一個多月,結至今天,已收到142萬元、303人捐款。
「學會寫程式雖然很重要,以耐心與愛心陪伴孩子們學習更重要,」蘇文鈺在臉書上寫下,「請幫助我們,讓我們幫助老師,讓老師可以安心幫助學生,」
【參與集資,幫助偏鄉兒童】https://an9.104.com.tw/plan/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