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最有影響力的人-電視先生

楊小萍
user

楊小萍

1987-04-01

瀏覽數 18,500+

最有影響力的人-電視先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4月號雜誌 第010期遠見雜誌

民國五十一年,國內第一家電視台--台視成立。每天,只有北部觀眾能收到五小時的黑白畫面。「那時買電視是件轟動街坊的大事,」許多步入中年的人都能回憶起,一台電視一條街人看的景象。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三家電視台每天播放十小時的彩色節目,台澎金馬都能看到。九五%的家庭有電視機。每天晚上七點到九點半的「黃金時段」,總有千萬觀眾不約而同地守在電視機旁。

不分男女老幼,每人平均每天要在螢光幕前消磨兩小時;成人每天看電視的超過六0%,幾乎不看的只佔七%。七成以上的台北市民把看電視當成最大娛樂。

不少人看電視就像抽菸上癮,很難戒除。一位六十多歲的家庭主婦說,「那天不看八點檔連續劇,晚上便睡不好。」一位貿易公司業務代表每次出差,一定要找房間有電視的旅館,「否則空閒時間很難打發」。 「現代人離不開電視,因為它能滿足我們各種心理需求,」政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徐佳上分析,工商社會緊張忙碌,看電視能調劑身心、宣洩壓力;透過電視能結識現實生活不可能認識,卻樂於交往的人物,例如明星、官員;現代人有求知的欲望,電視也能提供資訊,開拓觀眾的視野。

電視已成為現代人親密的朋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林東泰說:「看電視不必出門、不必花錢,又有聲光效果,方便又實惠。」

電視更是「強勢媒體」,常帶動風潮、引起話題。

民國六十三年,華視連續劇「保鏢」創下播出二百五十六集的紀錄,「每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討論保鏢的劇情,」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一位新聞記者記憶猶新。

之後播出的連續劇「包青天」也風靡一時,播出時段正值晚飯時間,「有的餐館甚至以「備有電視,您不會錯過收看包青天」為號召,」作家李南衡至今印象深刻。

威力無遠弗屆

電視能使原本沒沒無聞的人家喻戶曉,「趙樹海、沈春華、曹啟泰、胡瓜等,被電視捧紅後,身價隨之上漲,」女性雜誌總編輯秦慧珠說。去年底,趙少康以最高票當選立委,許多人深信,這和他主持華視「新聞追擊」,形象良好、知名度高有關。

電視塑造人物,也推銷語言。綜藝節目「黃金拍擋」創出來的「傷腦筋」已成為流行的口頭禪。如果青少年不懂得「清涼有勁周末派--耶!」在同學眼中他就落伍了。電視廣告詞:「我有話要說」也成了雜誌文章的標題。

電視的威力無遠弗屆,難怪傳播學者徐佳士感慨,如果要選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電視先生」當之無愧。

中視總經理鍾湖濱也說:「過去的人生教育最早是家庭,然後是學校、社會。有了電視以後,次序改變了,先是電視,接著才是家庭和學校」

幾乎無人能否認電視的威力強悍,然而這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台灣社會在它的籠罩下,到底是得到養份,還是已被斲傷?

台灣地窄人稠,活動空間有限,「對一般大眾而言,在家看電視很簡便,」政大教育系教授朱敬先認為。

「電視封國語的普及有很大的貢獻,」製作人文從道指出,對許多偏遠地區居民,包括山胞在內,電視是他們的國語老師,也是資訊的主要來源。有位漁民便說,「每次颱風消息,都是看電視氣象報告才知道的。」

新聞性節目的出現,為觀眾的生活打開另一扇窗。一位觀眾認為,中視「九十分鐘」對大陸現況的報導,「是活生生的教材」。華視「新聞追擊」每次邀請二至四名來賓展開辯論,「訓練觀眾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富有教育意義,」藝評家楚戈說。

「國內的棒球運動,如果沒有電視推動,不可能發展得如此快速!」一位棒球迷說:「尤其每到世界盃比賽,透過電視衛星實況轉播,大家半夜起床看球賽,更凝聚出一股民族向心力。」

傳統戲劇--國劇、歌仔戲、布袋戲,因搬上螢光幕,得到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藝術團體,如新象藝術中心、雲門舞集,「善於運用電視宣傳,也獲得良好的推廣效果,」一位影劇記者觀察。

對兒童有負面影響

然而,也有更多人看出它負面的影響,尤其對兒童威脅最大。根據時報周刊的調查,家庭中電視選台主要操縱在兒童手中,最常看電視的也是兒童。他們心智尚未成熟,看電視照單全收,今千萬父母憂心忡忡。

暴力侵襲電視是最大的隱憂,連純真的卡通影片都被汙染,加上受武俠電視劇影響,這一代的電視兒童喜歡玩刀弄槍,藝評家楚戈擔心,「他們會變得更具暴力傾向」。

小孩也從電視上知道不屬於他們年齡的事。一位公務員指出,他那才上小學的女兒,有次在街上看到一位掩口嘔吐的婦女,竟脫口說:「她有了」!

小孩通常跟著大人學,「如果大人看電視,很難要求子女專心做功課,」廣播主持人凌晨觀察,電視影像不斷變化,常看電視的小朋友對閱讀失去耐心,注意力常無法集中。

掌握消費行為

由於電視的對象無所不包,自然走上通俗易懂的路,也塑造了「量大質粗」的通俗文化,降低觀眾的欣賞品味,「整日浸淫在流行歌曲之中,有多少人能欣賞藝術歌曲及古典音樂的優美?」影評人焦雄屏懷疑。

電現帶動流行,影響現代人的價值觀。不可否認,「發財、成功、愛情」成為現代人所嚮往的大夢,與電視的日夜「侵蝕」不無關係。年輕人模仿歌星、演員的裝扮,並以他們為偶像。一位國中生很羨慕當歌星,「可以賺很多錢,又出鋒頭,」她以為。

「電視劇中董事長的神氣威風,何嘗不讓年輕人心動?」一位母親分析。

電視上出現豪屋華服,刺激觀眾的物質欲望,可能是長期不易覺查的一隻手;但另一隻手更直接迅速地掌握觀眾消費的行為,那就是電視廣告。

一位職業婦女說,她的孩子在電視上看到「麥當勞」的廣告,就吵著要去吃漢堡。曾任「麥當勞」副總經理的韓定國坦承,電視廣告的效力宏大,早有定論,「通常消費者在短期內看三次同一廣告,就會做為選購同類產品的參考。」

「今天的社會風氣實在太壞了,追究原因,電影、電視和報紙要負最大責任,」黨國元老陳立夫曾疾言痛斥傳播界,為了賺錢,不惜渲染暴力和色情。

未盡第四階級職責

「我們並不奢望電視節目都能寓教於樂,但至少不要反教育,」政大教育系教授黃炳煌舉例,有些猜謎節目只有標準答案,斲喪觀眾的創意。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另一位政大教育系教授朱敬先也指出,益智節目往往為了趣味而忽略公平競賽的原則,例如台視「強棒出擊」中,答題雙方都要先設定一個危險號碼,只要一方選到危險號碼,就算答對的題目比對方多,也要落敗,「造成實力擋不過運氣的印象,」她指出。

在政治方面,電視偏重政令宣導,「逃避敏感問題,不能提供多元化訊息,」政大新研所教授鄭瑞城認為電視新聞部門未善盡「第四階級」的職責。一位政治學者甚至把三台新聞部門比喻成「行政院傳播局」。

去年一項對電視新聞的調查呼應了這個說法。政戰學校新聞研究所所長黃新生根據調查指出,目前電視新聞的內容大多數是經安排的「假事件」,包括記者會、開幕典禮、座談會等;角色出現最多的是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常對政府決策與措施提出解釋和建議,但很少批評。

長期以來,電視正面的報導使一般民眾政治態度順從,但較難獲得知識份子的信任。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所長鄭興弟強調,「電視需要有評論節目,及培養有深度、有見解的主播人才,以加強新聞節目的權威。」

台灣的電視經二十五年的發展,為什麼大家似乎對它「貶多於褒」?一位觀察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國內三台都是商業電視。」為了追求利潤,「節目是跟隨而非提升大眾口味」,中視資深製作人翟瑞瀝說。

收視率與品質成反比

根據政大新研所在民國七十二年的調查發現,成人看電視最主要動機是「娛樂消遣,放鬆心情」。要投觀眾所好,三家電視台都把主力擺在娛樂節目上,「就像小孩喜歡吃巧克力糖,就拼命餵他吃糖一樣,」一位文藝界人士批評。

儘管「廣播電視法」規定三台娛樂節目不得超過五0%,但娛樂節目收視率高,影響力大,而庄「往往品質愈差的,愈受歡迎」。最明顯的例子之一是,三台新聞性節目的收視率始終在二0%上下,而中視八點檔連續劇「一代女皇」卻曾突破五0%。

「收視率」令電視業者魂牽夢縈。「如果製作的節目收視率高,走進電視公司昂首闊步,反之就垂頭喪氣,」製作人文從道描述。台視總經理石永貴坦承:「每天一早不看收視率調查,我看不下報紙。收視率不好,也看不下去。」

結果決定電視節目命運的是收視率,而不是品質。不少叫好的節目因缺乏廣告支持而被腰斬,例如過去的「維也納時間」,最近入圍金鐘獎的「黃金五線譜」。這種事實使許多有心做好節目的人大嘆無力。

不尊重觀眾

「電視本是社會公器,如今卻成為賺錢的工具,」關心電視前途的人士感到惋惜。據估計,三台去年的廣告收入在新台幣二十六億左右,稅前盈餘也都高達四億。「賺那麼多錢幹什麼?」不少人提出質疑。

另一方面,三台又不純然是商業電視台,他們都有官股;台視是省政府,中視是執政黨,華視是國防部和教育部,也都各自負有政策使命,一觸及政治,官方難免產生影響力。

傳播學者指出,這種亦牛亦馬,表裡不一的制度,已使我國電視畸型發展。它既是商營,不能阻擋它賺錢,也不必把盈餘繳交國庫。它又屬官營,廣電處無法有效管理,也不受民意機關的監督。

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廣播電視法」對電視台的權利義務有明文規定,違規情事卻照生不誤。

電視台廣告超秒一度猖獗,「有一台春節期間被罰到最高金額一百二十萬新台幣二廣電處科長張乎指出。另外像節目趕錄不及而「開天窗」;不依送審劇本大綱編劇,視觀眾反應調整劇情,「毫不把觀眾權益放在眼裡,」政大教授鄭瑞城義正辭嚴地說。

學者出身的新聞局廣電處長曠湘霞則感慨,部份電視從業人員對法律尊重不足,而且未能充份體會本身的責任。「法律只是消極規定,至於如何積極發揮功能,仍在於業者專業素養的提升。」她說。

問題出在制度

各種對電視的建言已堆積如山,但只要現行制度不改,任何批評恐怕都是隔靴搔癢。中視董事長楚崧秋便曾當著學者和有關官員指出,就算新聞局長和文工會主任來管電視,十年後的電視還是今天這樣。

政大新研所教授陳世敏也認為,「商業電視的缺點是它的本質和人性使然,電視業者恐怕也無能為力,」他建議成立公共電視台,使節目製播能擺脫收稅率的陰影,滿足觀眾其他特殊需求。

在電視的改革中,觀眾不再保持沉默,任由電視擺佈,恐怕也很重要。

「結合學者與觀眾的力量,抵制不好的節目,」淡大教授林東泰舉例說,去年「強棒出擊」推出「校園美女」單元,被批評把商業氣息帶入校園而取消。「透過輿論提醒電視台,不要低估觀眾的水準,也許才是根本之計,」政大教授鄭瑞城也建議。

為電視節目評分

在台灣社會,多數人生活離不開電視,這是否就表示大家對它滿意?為了解答這個疑問,「遠見」特別邀請觀眾、學者和業者為電視節目打分數。

為了便於評分,節目分六類:新聞(包括新聞氣象、新聞性節目)、戲劇(包括電視劇、歌仔戲、布袋戲)、綜藝(以歌舞、短劇為主的節目)、益智(猜謎、遊戲為主的節目)、兒童(包括卡通及自製兒童節目)、公共電視(包括國內、外節目)。評分以六十分為及格,一百分滿分。

整體而言,學者最滿意公視節目(八十一分),最不滿意綜藝節目(六十七分)。業者最滿意新聞節目(七十六分)。最不滿意兒童和綜藝節目(六十五分,六十六分)。一般觀眾最滿意公視、新聞節目(八十分、七十九分),最不滿意綜藝、戲劇節目(六十六分、六十七分)。

由於是主觀評分,期望不同,評分標準不一,這在新聞和公視節目上表現最明顯。業者和一般觀眾認為新聞節目表現不錯,而學者給的分數偏低,這可能因為一些新聞學者對新聞節目期許較高(最低的只給了四十五分)。多數人看好公視節目,其中給鼓勵分數的不少,但也有業者覺得與所預期的差距頗大(最低的給了五十五分)。一般觀眾給分的差距則更大,各類型節目從十分到一百分都有。

三種分數平均的結果,依得分高低分別為:公視、新聞、益智、兒童、戲劇、綜藝。

評分人:

學者:清大校長毛高文、淡大大傳系主任林東泰、政大教研所教授黃炳煌、政戰新研所所長黃新生、政大心研所教授陳皎眉、政大三民所所長鄭興弟、政大新研所教授鄭瑞城。

業者:「放眼看天下」製作人文從道、台視總經理石永貴、編劇汪碧君、華視新聞部記者周平、「窈窕淑女」主持人秦慧珠、「鑽石舞台」製作人黃連吉、「妙聽聞」製作人楊琴玲。

一般觀眾:以系統抽樣方式調查全台二二0位觀眾。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