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洲 國民黨籍.現任台北市長
我對台北未來市政建設滿有信心的。都市景觀方面,台北自然條件很好,有山有水,如果把幾個河系弄好,做好山的水土保持,台北市的開放空間會更好。基隆河截彎取直,開發七號公園、十四、十五號公園、關渡運動公園等等,可以調解擁擠都市裡的人心。
未來區域要均衡發展。東區除了世貿中心外,還要興建國際金融貿易資訊中心,再靠東的南港也有一座經貿園區。靠北的基隆河廢河道興建天文台、多元化的藝文場所、大規模的購物中心,還有教育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建會、新聞局的電影、電視大樓。西邊就是舊社區的更新。南邊的觀光茶園和士林、北投區的農業區,可以當做台北市的後院。
目前最迫切的還是交通動線。捷運拖拖拉拉到民國八十七、八年總會做完吧!東西向快速道路已架好高架橋,三年左右可以通。基隆路現在挖地下道,兩年多一點可以通。聯外道路的市內部分都已在動工了。台北市政建設最痛苦的是今後這三年,這與戀愛不同,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是甜美的。
台北市政建設,是一棒接一棒。關於參選市長,這念頭的確有飄過我的腦海,但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很多事情自然就好。台北可說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把我對台北的愛用行動、政策表達出來。我沒想到要民眾給我什麼位置,我也不好意思、不敢去問總統。
丁守中 國民黨籍.現任立法委員
台北市在台灣應扮演民主新生的帶頭者角色。今天老百姓不能只以肅貪為滿足,更要追求有效率、讓民間活力充分發揮的政府。
台北市的市政建設,應吸納民間旺盛、講績效的力量與充裕的資金,成為一個「市民民主實踐區」。現在市政建設都是政府先做,再由民眾或民代事後監督;在過時的法規、行政組織、官僚制度下,民眾受壓抑,很少參與決策過程。
舉例來說,如果我當市長,工務局長人選就讓營造業同業公會、土木技師公會、土木水利協會等民間團體來推薦;要求民間每年評鑑一級主管,最後一名的就換掉。這樣才能帶動民間參與、提高行政效能。
穆閩珠 國民黨籍.現任國大代表
台北是個快速成長的都市,都市計畫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搖擺。政策層面沒做,只在技術層面做了一大堆;沒有中程計畫,更別說長程;所有資源人口快速湧入,消化不良。
目前台北已是高密度開發,交通流量、空間分配、水電使用,都因陋就簡;我不贊成它在毫無檢討下,隨便往前衝,一個都市不可能無限制發展。下個階段,應該先徹底檢討,讓台北喘口氣吧!趁它還沒脹死以前,先把各種垃圾污染清一清,改善交通。現在不開始解決,將來三個諸葛亮都沒有辦法,總有一天成為廢市了。
如果我當市長,我願意延攬民進黨和新黨人士,一齊好好建設台北。
此外,在中共全面打壓下,我國很難以ROC的名義發展國際關係,台北的角色就很重要,應該好好地規畫它為國際化的都會。
陳水扁 民進黨籍.現任立法委員
真正能夠救台北、規畫台北的,是全台北的市民。過去官僚、僵化的體制,造成今天的許多問題。未來的台北,應是市民城市,市民才是主人,只有市民本身才真正瞭解如何規畫出理想的台北市;官員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只是用來協助而不是領導市民。
將來市政府應該定期出版市政白皮書,提供資料讓市民瞭解、參與市政規畫。現在的市長,只有「記者時間」,沒有「市民時間」,這不應該,至少一個禮拜要有一到二次的市民時間。未來不論誰當市長,市民的意見會比議會重要。
王建瑄 新黨籍.現任立法委員
台北市不是個拉不起的阿斗,市民素質高,每年又有一千一百億台幣的預算,應該可以做得很好。但現在的台北市,走來走去都不爽快,空氣污染、環保、工程貪污,爛爛爛。若說人口密度太大,那人家香港呢?新加坡呢?根本問題在國民黨的人當市長太久,包袱太重了。
新黨除了制衡,也要執政,但執政不是最後目的,只是為了把國家搞好,讓人民有更好的日子過。不執政無法搞好,執政後,老子自已來搞,就可以實現理念。
市長若只能做好一件事,那是交通、環保。什麼樣的人做台北市長最好?一定要對這個地方有愛心,才會有強烈的使命感,還要有本事、智慧、操守清廉和健康的體魄。台北市資源這麼多,選民品質這麼高,老子一定給它拚一下,拚個一流的都市出來。至於怎麼搞好交通,是技術面的事,市長不可能對所有問題都是專家,只要有前面的條件,就可用別人的力量,搞出一個好的方案來。
謝長廷 民進黨籍.現任立法委員
未來台北市長要做的事很多,我用「社區主義」這理念來貫穿。台北因為都市化和移民化,使原先自我控制和淨化的機能瓦解,百病叢生;必須用「社區主義」把整個台北市再組織,重新賦予生機,如此做其他的方法都能事半功倍,會降低社會成本。
具體的做法是:第一,政府的機能和資源放到社區;第二,政策由下而上,讓市民參與,市民自治可以落實到里鄰,公聽會具有否決權;第三,市政的重大政策,重新拿出來讓人民認同;第四,學校、公園與社區結合,成立社區成人學校,把國家的資源和公權力放進社區的醫療、托兒所、活動中心。這樣能讓所有台北市的機能自己動起來,成為自動化系統,政府再去推動改善治安這些工作。
趙少康 新黨籍.現任立法委員
台北市長要做的事很多,第一,必須化繁為簡,能讓給民間做的就讓民間做,儘量簡化行政程序,減少民怨,而且要有一些原則出來,比如王建瑄在財政部的施政理念是要「讓好人出頭」,美國前總統雷根是「簡單、公平、正義」。
第二,要分層負責,加強首長責任感,不能事事往上推,這樣也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
第三,一定要有突破性的觀念和作法。比如說,你抽空氣污染防治稅,可以,但要通通用來補貼公車,老百姓坐公車不要錢,也就是污染者付費後,給市民去坐污染最低的公車,來鼓勵它。再如,用非交通的方式來解決交通問題,簡化老百姓跑公家機關辦事的程序,用通訊、電話申請證件、寄支票代替親自領款等,可以間接降低交通量。
台北市現在需要有三個條件配合:要有好的市長、好的市議員和新的政策。這三個都要有,否則就是把市長送到火坑去。
(林蔭庭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