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如何教孩子正確金錢觀念?

【《未來Family》× 親子教養學】

未來Family
user

未來Family

2016-08-19

瀏覽數 85,450+

如何教孩子正確金錢觀念?
 

文:羅梅英

有鑒於近年來全球化經濟活動影響著各行各業,金融理財教育終於在民國100年納入九年一貫課程綱領中,教導孩童「賺錢、儲蓄、投資、消費、捐獻」正確的金錢觀念,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不少家裡有兩個小孩以上的媽媽很疑惑,為什麼同樣的血緣,同樣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法,怎麼小孩對錢的表現反差那麼大?一個個性慷慨、喜歡花錢,另一個卻十分節儉、能省則省,究竟,大方或小氣是天生的嗎?

小氣或大方,與基因遺傳有關

一項德國波昂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研究發現,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小氣的基因。研究人員從101名年輕男女的口腔中採集細胞樣本,檢驗一種名為「COMT」的基因,這種基因有G型和A型兩種,會造成胺基酸的改變、影響腦部化學作用,研究顯示,帶有A型「COMT」者,天生擁有「小氣基因」。

《理財力,從小就要教》作者大衛.藍西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長處與弱點,金錢方面的性向亦然。」像他本身屬於天生花錢者,他之所以學習自律儲蓄,並不是為了變成天性節儉的人,反而是為了能有更多錢去花用或奉獻。大衛.藍西指出,「父母該做的是,認清你家小孩的天性為何,並且教育他如何理財,如果孩子是花錢者,就教導他怎麼花才明智(讓他學到怎麼存錢);如果他是存錢者,就教導他怎麼存才聰明(讓他學習如何花錢)。」

兒童理財講師趙千雅所教的理財營隊,會帶小朋友到超市購物,發給每人100元購物金,事前讓孩子先列出購買清單,想買什麼東西?哪些是想要或需要?

趙千雅觀察,現場可以看到每個孩子對錢的反應大不相同,有人拿了一堆、再用刪去法,有人猶豫再三到底要買什麼,有人對價格斤斤計較,有人只想把錢存下來;多數的孩子會把錢花光光,有的手足檔甚至會跟另一個人借錢。

視孩子的金錢特質,協助取得平衡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對金錢的反應及其天生特質,適性而教、協助他們取得平衡。如果孩子是天生存錢者,趙千雅建議,教孩子從分享開始,例如糖果和別人分享,所獲得的快樂更多,這需要長時間的溝通和引導。存錢者普遍有個特質,想花錢時就會要求父母付錢,不肯花自己的錢、只想存錢,父母可適時鼓勵孩子花錢,不要小氣過了頭。

針對天生花錢者,記帳可以清楚知道錢花到哪裡,父母也可以協助孩子設定階段性的目標,讓孩子學會存錢。另外,趙千雅建議,家長可以提高孩子存錢的誘因、提供孩子儲蓄的相對金額,如孩子存100元,爸媽就再給100元鼓勵金,實行一段時間,養成儲蓄習慣。

天生大方、樂善好施的小孩,則可以教他分配金錢的比例。《理財力,從小就要教》一書中提到,教小孩把收入分成儲蓄、消費、奉獻三大類,若拿到5美元酬勞,讓孩子在儲蓄、支出信封裡分別放進2美元,奉獻信封則放1美元。

孩子的金錢觀是父母的教養結果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認為,比起先天的基因影響,後天的教養因素更是影響孩子金錢觀的關鍵因素,占70%以上。例如爸爸出手闊綽、習慣用錢解決一切,孩子從小看在眼裡,久而久之就會模仿並養成習慣。

換句話說,父母做了什麼比說了什麼更為重要,《理財力,從小就要教》提到,「個人理財只有20%是靠知識,其他80%則繫於行為。」如果父母提供孩子一個有求必應的物質環境,卻希望孩子長大後懂得節儉、克制欲望,無異是緣木求魚。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祕書長何旭如強調,「和孩子談錢,其實重點不在於教理財,而是傳承正確的價值觀及建立責任感。」像說故事老師陳櫻慧,她在孩子面前幾乎不衝動購物,只買生活必需物品,以身作則。

依據孩子認知發展階段旳不同,學齡前的孩子,父母可以透過繪本、遊戲和玩具等,教孩子認識關於錢的功能和價值,有些好玩的桌遊如:大富翁、地產大亨、搶地盤等,也有寓教於樂的效果。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兒童理財講師林修禾表示,教孩子理財,必須循序漸進,如:不能教孩子定存利息太低而不存錢,必須先養成他儲蓄的好習慣才行;桌遊「現金流」就不適合孩子太早接觸,會讓孩子誤以為,勞動收入不重要,追求被動收入才能達到財富自由。

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父母必須讓孩子有機會練習使用金錢,並養成良好的金錢觀念與使用習慣,包括:儲蓄、記帳、訂定目標消費等。《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作者朗恩.利柏認為,零用錢可以讓孩子學習消費與儲蓄,在成長過程中,是無法用其他方式練習的技能,給孩子零用錢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他們的耐心。

給孩子零用錢,意在教他如何存錢,而非鼓勵他花錢。何旭如建議,從孩子小學一年級起,可以開始給予零用錢,不需要很多,5元、10元也可以,「重點是,那是屬於他自己的錢,」給孩子金錢的主控權,讓他練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分離帳戶」學習先存錢、再花錢

林修禾建議,給孩子零用錢的同時也提供二個撲滿,一半的零用錢存入儲蓄筒,一半存入消費筒,「撲滿最好是透明的,讓小孩看到錢愈存愈多。」林修禾說:「如果孩子很清楚『分離帳戶』概念的話,可以視情況再增加一個公益(奉獻)的撲滿。」

理財最基本的紀律就是,學會儲蓄,能夠設定目標、延遲滿足。何旭如指出,「台灣小學生對於儲蓄、聰明消費的觀念,都有不錯的表現。」

「2016 FINLEA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顯示,有51%拿到錢時會先存再花,44%會小心花用、有剩就存,僅5%想花就花。另外,有72%買東西前,會三思是想要或需要,14%在買貴的東西才會想,14%通常沒有想。

很多人以為和孩子談錢就是教理財的方法,林修禾認為,其實最重要的是,孩子因此懂得飲水思源、感恩父母,不會有沒錢時跑去做壞事以取得金錢的錯誤思想,這些品格教育的影響最深遠。

推薦閱讀:

父母作法經驗分享:掌握8原則, 教出獨立好孩子

啟發孩子動腦,才學得好

體貼迷人的老婆,是老公尊重出來的

德國婆婆:媽咪也要有下班時間!

錢很少但愛很大

專欄介紹:

《未來Family》是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旗下新創辦的雜誌,當台灣社會出現的各種低迷現象,都應該回到教育的原點、社會的核心-「家庭」。我們應該重新省思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以及家庭的價值。《未來Family》期望引領大眾一起思考下一代最需要培養的特質與能力,並借鏡國際經驗、探索趨勢,讓「家」成為未來進步的起點,讓「未來」比今天更美好。讓「未來Family」比今天更幸福。

【瞭解更多未來教育與教養話題,請至《未來Family》官網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