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網路新人類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4-02-15

瀏覽數 14,500+

網路新人類
 

本文出自 1994 / 3月號雜誌 第093期遠見雜誌

誰是資訊新人類?

在家擁有桌上型電腦、傳真機、收看有線電視、裝置大小耳朵、出門帶著行動電話、筆記電腦,還懂得利用銀行的語音系統轉帳……,如果你以為這已經足夠,那就錯了。

艾文.托佛勒在所著「大未來」一書中說,掌握知識就可能壟斷財富、擁有權力,如果套用他的話,那麼在今日的資訊世界裡,掌握網路就是掌握知識,並且可擁有無國界的影響力。

國內聖洪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呂陳蒼林,本身是國際電腦網路Fido的會員。五年前,他在網路上開了一個話題看版名為「亞洲人環結」(Asian Link),討論有關亞洲的一切。現在,這已變成Fido網路上最熱門的討論話題,平均一周有三千封電子信件經由網路送達,參與的人包括了遠在非洲的用戶。

網路族勢力驚人

年輕的美國總統和副總統也有電腦郵件的收信地址,柯林頓的是「president@whitehouse.gov」,而高爾的信箱則是「vice.president@whitehouse.gov」。他們平均每個星期收到四千封來自全球的電子郵件,你若能接上Internet國際網路,就能在幾分鐘之內送一封信到白宮,表達對台灣前途的看法。

繼電報網路、電話網路之後,電腦網路在二十世紀末已成為資訊社會的另一個標的。今天,網路族的勢力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個人電腦人口已達二千五百萬人的美國,現在每十台電腦中,就有四台連接上網。

而根據三年前出版的網路指南,全世界「登記有案」的國際網路超過五百個,今天必然更多。這當中的國際「線民」有多少呢?答案是;太多,不可數。目前國際最大的電腦網路Internet,在全球的使用者超過兩千萬,比台灣人口還多,年齡分布從小學生到退休十幾年的老人都有。美國主要的個人電腦網路之一Compu Serve,也擁有九十萬個以上的客戶,使用者遍布世界。

即便連台灣這樣電信沒有開放的國家,目前除了透過交通部電信局設立的學術與商業網路之外,業餘(未合法)的國內和國際電腦網路就將近四百個,經常上網路的超過五千人。若把偶爾客串的玩家算進來,根據「中華民國電腦通訊業餘網路協會」的估計,約有十萬人。像Compu Serve在台灣就有不少線上常客。

性格國際化

一部個人電腦、一台轉換電腦訊號的數據機、一條電話線路,網與網相連、國內網與國際網相連,這群人不僅在全球串出無遠弗屆的影響力,更建築起「後資訊時代」的新文化。

國際人的性格就是這個文化的第一個特色。

住在美國蒙大拿州的丹頓小姐是個小學老師。透過lnternet,她讓在麥田和牛群間長大的學童,可以定期與日本和俄羅斯的孩子接觸。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從哥斯大黎加到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環保人士,經由生態網(Econet)經常保持連繫,互相聲援。

一九九一年,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遭政敵軟禁。歐洲地區的網路族,每天發出上萬則的信息到莫斯科,表達對老戈的支持。而他們所製造的壓力,也是致使政變流產的部分原因。

「有了電腦網路,你可以身居荒渺之地,而仍然對世界事務有所貢獻。」住在阿拉斯加一個只有二百六十人小鎮的洛克伍德,白天是學校總務,晚上則忙著在國際電腦網路上發表對世界局勢的看法。

對於許多資深的網路族而言,上網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是很多部分。

在電腦網路上,他們可以查詢資料、收發電子信件、透過布告板聊天、找朋友、尋求協助,也可以玩電腦遊戲。

全美國單是小型的「爸爸、媽媽互助會」網路組織就達五萬多個,家長在當中互通學校消息、交換育兒心得、廣告舊物拍賣會等,儼然成為電腦鄰里。

在Internet裡面一個很有名的組織,名為alt support,那是個開放給所有傷心、寂寞者的布告欄。有一名參與者在和妻子離婚的半年內,每天上布告欄抒發心情、接受別人的安慰。現在他已經移師到單身網路俱樂部了。

「隱私社交」

美國紐澤西州的一名高中女生,每天晚上要花上兩個小時,透過一個叫「想像力」的網路,與全國的青少年聊天。「我從這裡認識了很多朋友,」她說:「這是個不受限制的空間,因為你看不見對方,所以你會更開放、更健談。」在台北念工專的一個網路族,在他所參加的兩個電子布告欄(BBS)上,有六、七個筆名。「當我想當阿貓時,我就是阿貓,想當劉德華就是劉德華。」他喜歡在網路上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而其他網友也給予相當熱情的迴響。

新聞周刊在報導中給這樣的現象一個有趣的名詞:「隱私社交生活」(Private Social Lices)。隱私與社交兩個原本對立的概念,在末來的多媒體資訊社會是可以並存的,網路生活已先表現出這樣的特質。

不過,美國全球傳播研究所主任席爾司認為,電腦網路最能反映資訊時代特質的地方,在於它「充滿了創造資訊與分享資訊的文化」。

在世界各地的電腦網路上,最多采多姿的就是各樣的興趣論壇,席爾司所說的資訊創造性,在當中表現得十分清楚。

香港一名大學生對大蒜產生興趣,遂在國際網路上廣邀天下對大蒜有研究的英雄好漢,一起協助他瞭解這個小植物。結果,他在短短一年內,收到各大洲傳來的幾千份大蒜食譜、治病秘方、植物學書單、喜愛吃大蒜的名人錄,許多人分享大蒜和他們的親密關係,甚至還有義大利的專科學校捎來消息,邀請他申請食品營養系。

「網路上流通的資訊是沒有限制的,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收穫愈豐富。」加州大學傳播學院學者露得指出。

對於這一點,把Fido網路引進台灣的呂陳蒼林感受深刻。據他觀察,目前台灣大多數網路族對於網路利用的層面仍然相當有限,「大家都在拷貝軟體,都沒有多少有深度的論壇出現。」他覺得這不是因為台灣的資訊技術不足,而是文化習慣讓一般人對事物沒有鑽研的興趣。「甚至連自己電腦裡的軟體,都很少有人好好研究如何發揮最大功能。」他說。

誰是資訊新人類?在成為「掌握網路就是掌握知識」的一分子前,吸收、創造資訊的能力,可能是新人類所必備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