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卻影壇璀燦約爛的演藝生涯,胡因夢並未淡出時代鏡頭的焦點。不同於世俗凡人庸碌地汲營名利,她把自己人生的舞台搬到現實生活後,全時地致力於探索自我心靈和外在環境的保育。
因此,在書店的長架上,你可以找到她的著作;在演講會中,你可以看見她對聽眾侃侃而談有關「禪與中觀的哲學」;在環保活動裡,你也可以發現她振臂高聲疾呼……。
外在困境反映內心
歷經學畫、唱民歌、演戲、寫作、談戀愛、結婚和離婚的繁複過程,她曾與普通人般渴求聰明才智的提升、沈溺於名利、追逐事業上的成功。她更曾以近乎信仰的熱忱,企圖超越自己,改變世界,都自認落得什麼都不是,徒留虛相成就和實質痛楚。
「二十七歲是我人生的轉捩點。」胡因夢分析,在這之前的她毫無自省能力,對人際關係的衝突糾紛,多半沒有自覺。結束與李敖的短暫婚姻,掙脫一場恍如災難般的淬鍊,使她驀然驚覺,一切禍因皆源於己,所有外在困境不過是內在的一種反射。
「惟有徹底地不滿,才有徹底改造的機會。」她深信。 事實上,早在二十歲時,胡因夢便顯露對形而上哲學濃厚的興趣。她經常利用片場旁等戲的空檔,大量研讀禪學、心理學、宗教學,甚至超心理學書籍,令所有同事朋友視為特立獨行的「怪人」。
曾擔任影劇記者多年的王迪德觀察,胡因夢的確迥異於一般演藝人員;她不會和別人插科打諢,都酷愛閱讀,「幾乎是到手不釋卷的地步」。
然而悠遊於書本的天地,無法解決現實中的虛無痛苦。直到胡因夢參閱王季慶譯作中的「塞斯」資料,才讓她從迷失中,有了第一吹的頓悟。她開始學習孤獨地面對自己,沈靜地聆聽心底的聲音。
民國七十七年的紐約之旅,是她人生境界的一大轉變。她接觸到對她影響深遠的印度大師克里希那穆提,並私淑其為精神導師。從克氏身上,她學習到如何放下操控他人情緒的欲念,因由衷地敬佩克氏拒絕當權威的胸襟,她立志終身效法其聖潔的情操。
純白素靜的起居室內,一張寬敞的辦公桌和一隻養來作伴的胖白貓。而今,鉛華洗盡的胡因夢,架著一副金邊眼鏡,深潛在自我的天地,俯首振筆譯介新時代系列的著作,彷彿與屋外台北熙來攘往的世界毫無干係。
沈潛、獨處、反省
她開始享受獨處。每天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和寫作,並抽出部分時間爬山健行,過著深居簡出的樸實生活。她甚至可以足不出戶,三年前長達十個月的「閉關」生活,不接電話,不見客,只是寂靜地面對自己,專注於心靈開發的工作。
她不在乎錦衣玉食,拒絕晨昏顛倒、虛偽膚淺的應酬,並以電話答錄機的留言來過濾邀約。過去一天數場的演講活動,在反躬自省的考量下,亦逐漸篩選。目前她把演講的對象,主要鎖定在小學教師,因為她深刻地體會,惟有教育者本身能認識自我,才能讓小孩子在健全的教育下無所恐懼地成長,社會的未來才有希望。
「她確實是個徹底自省的實踐者。」方智出版社社長曹又方不禁讚許,若不是徹底地看透,有誰願意放棄水銀燈下炫麗的生活?
囿於古老語文的限制,許多關涉內心細微活動的宗教核心教誨,演變成秘不可宣的玄奧。胡因夢以飽覽國外新時代運動書籍的體驗,發現英文中可以為佛法找到精準的現代語言,解釋長久以來一字多意的疑問。於是她潛心翻譯,希望藉科技和媒體的傳播,解答許多內在架空的現代台灣人心靈的疑惑。
她籌備中的工作室和讀書會,即是提供渴望精神定靜安寧的現代忙人,藉此擺脫宗教組織的威權,揚棄對真理仲介者的依賴,透過平等而深入的研討,讓彼此對內在潛能與人生意義交換意見。
「修行是認識自我」
「心靈革命將是人類未來的主流走向。」胡因夢預言,人類向外拓展至終極時,必開始往內探索,這樣的探索極可能在下一世紀蔚為風潮。
她並堅持修行絕不是逃避和求安,而是透過無情的觀察認識自我;因此,她以自利利他之心,對長於斯土的台灣投入生態環保的關注。近年來,她積極參與環保活動,甚至藉政治選舉結合環保動力,但由於候選人訴求的議題日益模糊,去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各項邀約,她不得不予敬謝。
好友王季慶對她形容得恰當:「她是以出世之心,過入世的生活。」
一路走來,胡因夢描述自己的心境是由混濁到清澄。至於是否仍有修為上的不足?已屆不惑之年的她沈思後表白:「學習諒解吧!也就是心量還需擴大。」
依舊長髮秀麗、氣質古典的她,眉字間沈澱出一股自信的貞靜。繁華落盡見其樸,胡因夢正享受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喜悅。她析盼在物慾奢華的盡頭,精神虛妄的荒蕪裡,培育出一片解脫煩惱的心靈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