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不是口號,是市場的需求。
從世界潮流來看,區域經濟逐漸成形,因此企業管理方式,將由單一利潤中心轉變為多利潤中心。簡單地說,為了避免個別地區的不景氣(如歐美地區)拖垮整個公司的財務,跨國企業勢必分散風險,在不同地區設立營運中心,自尋結盟、自籌資金、自負盈虧。
在這個趨勢下,台灣有什麼優勢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我以為有下列四項:高生產力、資金豐沛、華人經濟體構成的區域網路,以及台灣本身就是個市場。
現在,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地方,大企業也有在這個區域設立營運中心的需求,而台灣也具備若干條件,那台灣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
有人認為,跨國企業現行單一利潤中心的架構,不可能很快改變,因而懷疑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我認為這是個別企業的問題,多元利潤中心既是世界潮流,企業若不能順勢而為,難保不被淘汰。
也有人疑慮,政府部門的本位主義和低效率,會延緩推展進度,以致錯失契機。坦白說,我也擔心,但這是政府應該解決的問題。
趨勢之下,這是別無選擇的路。做不到,不是答案。
台灣應該要主動掌握市場導向,並且不放棄對自己的期許。
最近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中,「資源共享」是重要的議題,而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完全符合這樣的精神。或許部分人士覺得,資源寶貴,自己用就好,何必和別人分享?問題是,我們自己會用這些資產嗎?
放棄狹隘意識型態
不要再用狹隘的民族主義來看待這些問題,我們已經被這樣的意識型態束縛很久了。為什麼不去想想,如何用自己的資源去換別人的資源?
過去,台灣一直是別人策略整合的一部分,現在台灣應該要主動進行系統整合。我認為,企業主如果有雄才大略,應該主動去尋找外國公司來合作。
很多疑問的產生,都是因為沒有建設性的思考。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取代現在的作法?如果有,趕快做;如果沒有,為什麼要質疑?對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我個人是很樂觀的,如果大家都覺得悲觀,為什麼不化悲觀為力量?
(林文玲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