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選舉‧突圍‧錄影帶

楊銘郎
user

楊銘郎

1993-12-15

瀏覽數 10,550+

選舉‧突圍‧錄影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晚上七點鐘,三台新聞不斷重複李登輝總統南北奔波的助選畫面;旗海翻飛、群眾歡欣鼓舞呼應,把選舉氣氛炒得鬧熱滾滾。

同一時間,黑鴉鴉人群布滿廣場上的政見會,冒著陣陣紛落的冬雨,麜集在臨時架起的電視前,不論是高雄反制新K事件的拳打腳踢,或陳水扁、李鴻禧演講會中的口沫橫飛,都讓他們屏息凝視螢光幕,夾雜些品頭論足的耳語。這些人捨棄了唾手可得的電視媒體,只因為他們希望擁有另一種不同的選擇。

因此,每當選舉酣戰時期,散布在政見會周邊的錄影帶攤上,陳列的便不只是卡拉OK伴唱帶或A片,而是一批批琳瑯滿目的「政治錄影帶」。

昏黃的燈光下,一對攤販夫婦正為招呼顧客而忙得不可開交。七年多來,平日只能在一般夜市擺攤,選舉則象徵著另一波旺季來臨,有人一次便購買一百支錄影帶,有人一拿就是五十卷。即使有些悵然若失地望著今夜濛濛的細雨,談起前晚中和運動場一股腦兒兜售千餘支帶子的成績,他們仍不禁笑逐顏開,流露欣慰的神采。

打通路的功效

令人好奇的是,在政治逐步開放的時潮中,政治錄影帶所具有的市場性,究竟反映了什麼樣的意義。

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芳明直陳,以上個月的縣市長選舉為例,國民黨長期以來對電子媒體的操控,非但未曾改善,反而「變本加厲」。「因為國民黨怕給民眾知的權利,更擔心人民知道真相。」他激憤地表示,當整個媒體大環境受到箝制,錄影帶自然就成為突破桎梏的利器。

政大廣告系副教授孫秀蕙亦認同,在台灣政治變化大於媒體結構改革之下,錄影帶確有「打通路」的功效。

過去曾是「媒體寵兒」的新黨成員,在這次選戰中屢次前往電視台抗議報導不公。新黨通訊發行人鍾日紅相信,錄影帶仍是文宣戰的重要工具,它可在極短時間內幫候選人塑造形象,「選擇一多,媒體壟斷的程度就相對減少。」

回溯近期台灣政治社會和媒體的互動歷史,政治錄影帶其實已悄悄掀起一場影像革命。

最令反對人士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由綠色小組拍攝的桃園機場警民衝突事件。他們拉大了鏡頭的角度,不僅有效地顛覆壟斷性的官方說法,更啟發許多人運用影像紀錄,拆解「主流媒體的謊言」。

由於八0年代錄放影機的普及化,錄影帶本身又具傳閱性,綠色小組負責人林信誼發現,有大環境的配合,抗爭事件中的暴力無可遁形,並有管道可以傳送到觀眾面前;雖然錄影帶只是「小眾媒介」,卻也可能代表「多數沉默者的心聲」。

隨著「機場事件」影帶效應的蔓延,部分三台「迴避或扭曲」的議題,衍生出街頭示威遊行和議會抗爭動作,輕啟民眾解嚴前後的封閉心靈。

這道狂熱猶如骨牌般擴散,影響選舉結果。

去年二屆立委選舉,雲林縣民進黨員廖大林經歷縣長和國代兩次慘遭滑鐵盧經驗後,原先並不被看好。眼見眾多候選人紛紛製作影帶自我包裝,他也委託青蘋果公司攝製一卷名叫「福利國家台灣情,財經學者雲林心」的錄影帶。超過一萬五千卷的銷售量,創下了發行紀錄,他也順利地登上立委寶座。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從事政治漫畫工作多年的魚夫,也見證了政治錄影帶的影響力。他拿前國代黃昭輝在李總統宴席中掀桌事件為例,當時所有媒體幾乎一面倒地指摘黃昭輝的不是,但在競選立委期間,他將此事件影帶重新剪輯處理,像把步上警車前,民眾爭相與其握手的鏡頭配上慢動作,變成極其壯烈的畫面,說服了許多選民。黃昭輝最後踏入了國會殿堂。

補強戰力

「鏡頭是骯髒的,焦點不同,結果自然也不同。」魚夫慨然地說。

然而,若沒有天時地利的配合,錄影帶的吸引力也不盡然所向披靡,四年前「新新聞」曾推出「選舉見證大系」錄影帶,至今仍讓社長周天瑞難掩挫敗的無奈。

政治空間的逐步寬鬆,使往日選舉中耽溺於激情亢奮的肢體動作,慢慢消褪為政黨或個人的政見訴求。即使講台上的人忘情地搖旗吶喊,似乎已激不起群眾的連漪。

不過,錄影帶依舊被視為選舉利器。以剛結束的縣市長選舉來說,絕大多數候選人都將說明會的演講實況,或擔任縣市長四年來的施政績效,彙整成錄影帶。除少數用販售方式,大多是分贈各樁腳、後援會或第四台,甚至大量拷貝送給選民以尋求支援;數量少則三、四千支,最多可達七、八萬卷,全憑候選人文宣經費而定。

從基隆市的林水木、台南市的林南生,到台北縣的尤清、屏東縣的蘇貞昌,不分黨籍,各地文宣部門一致認為,民眾對文宣錄影帶的反應相當不錯。

有十年政治觀察經驗的魚夫分析,對於幅員較為遼闊的選區,像台北縣、高雄縣、屏東縣等,錄影帶可彌補候選人無法躬親拜票的遺憾。他並預言,未來的省長選舉,甚至總統直選,錄影帶仍將扮演「戰力補強」的角色。

縱然具體的影像對選民較易產生直接訴求,特別是中低階層的群眾,不過,政大廣告系副教授鄭自隆都認為,這些贈送帶多半內容單調、品質不佳,之所以會引起興趣,恐怕民眾是抱著拿回家看看亦無妨的貪便宜心理,況且錄影帶可以重複使用。

城鄉的差距也影響政治錄影帶的發行量,甚至影片的長短。青蘋果公司負責人葉潘鳳珠觀察,都市人早已熟悉聲光的刺激,所以宣傳帶不宜超過三十分鐘;而鄉下民眾則喜歡閒暇時泡茶聊天,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影片內容愈長愈好,否則他們會誤以為錄影帶偷工減料。

還有發展空間

隨著台灣經濟力的提升,各種科技媒體不斷被創新和引進,政治錄影帶在大小耳朵、衛視及電傳視訊的夾擊中,是否仍有發展的空間?

觀察者指出,唯有電視頻道能公平開放給各個政黨使用、媒體不再成為政府一言堂的宣傳工其,民眾才毋需汲汲期盼政治錄影帶所發出的另一種聲音。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