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跳出政治漩渦辭職前後
在郝柏村的軀體中,始終流著中國人的血液。
過去軍中的出生人死,為的是捍衛祖國--中華民國;轉任閣揆後的全力建設,為的是壯大台灣--中華民國的復興基地。這個中華民國,守勢上是復興基地治灣;攻勢上是一個「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
八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刊在法院中,他毫不含糊地指出:「最近出現所謂「台灣共和國」的言論,已經造成了社會的紛爭和不安,我們堅決認為這違反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而終將被全民所唾棄。」
在國內外的媒體訪問中,他總是清晰地指出:「本世紀以來,我的志向始終如一;為中華民國的復興與現代化而奉獻犧牲,使中國人走到世界任何角落,都受到尊敬。」
正是這種「中國」及「統一」的理念,使他面臨二種截然不同的遭遇;在台灣受到一些台獨人士嚴厲的批評,在海外受到大多數華人熱情的歡呼。
國民大會的一幕
八十三年一月三十日上午,郝院長以及其他四院院長應邀參加國大臨時會閉幕典禮。十時十五分,當他進入會場時,民進黨國代手舉「郝柏村下台」的布條,配合海報與叫囂,來勢洶洶;直選派的國民黨代表或冷眼旁觀,或相互呼應。
在舉布條的人擁向郝柏村的緊張氣氛中,他振舉右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台獨」。
十二點四十分,下山回到晚長辦公室的郝柏村,核定了早已準備好的辭職聲明。一個小時後,由新聞局正式對外發布。
做了重大決定後的郝院長,既不覺釋下重負,也沒有責任已了的心情。
當天晚上,許歷農、陳長文等幾位到士林郝寓,為他終於做了決定致意。
長子龍斌端出了澎大海,笑著向客人們說:「爸爸今天嗓子有些啞,你們一起喝澎大海。」
郝院長鎮靜一如往常,似乎上午中山樓的一幕早已成了往事。整晚的話題還是繞著:行政院施政要如何得到立法院支持,「即使他辭掉了行政院長,還是念念不忘行政院的施政,」一位當晚在場的人士感歎地追述。
陽明山上與紐約機場
八十二年五月六日,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出現引起旅客側目的一幕從晚上七時開始,就逐漸擠滿了華人,他們有人手舉國旗,好的捧著鮮花,都是來「歡迎前行政院長郝柏村」。
氣候不良,當天郝資政飛機延誤了四個半小時,來自各地的二百多位華僑卻沒有散去。凌晨零點四十分,郝資政步出機門,立刻被人群、鮮花和布條圍住,他們叫著:「中華民國萬歲,」「院長,我們永遠支持你!」
同一個人,同一個理念,中山樓與拉瓜地亞機場出現了截然不同的遭遇。誰能料到,當年蔣中正總統訓練國民黨員的陽明山,會演出逼一退這一幕;當年台獨大本營之一的紐約,會有這樣熱烈的歡迎。
華僑對郝柏村的期望,在他卸任後更殷。芝加哥華僑的聚會上,有人以詩相贈,十足反映這種情緒:「台獨獨台亂紛紛,海外華人欲斷魂,民主中國何處有,華僑遙指郝柏村。」
中國心,台灣情
身為外省籍的行政院長,對大陸政策,郝柏村深知泌須分寸拿捏允當。
一方面要尊重李總統的主導權,一方面要監督陸委會的政策制訂。他明瞭:如果兩岸關係發展過快,會引起強烈的疑慮執如果關係僵持,則不符合台灣本身的利益與發展。
八十年十月,面對立委黃明和,蔡奮鬥和蔡勝邦等人的國家認同問題質詢,他以一貫堅定的立場說:「我們一定要堅持一個統一的目標,才能維持台灣海峽的平靜;才有利於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及政治經濟發展。」
他又說:「統一對台灣二千萬同胞及大陸十二億同胞而言是「兩利」;若搞台獨,我們自己會孤立,也會造成內外對抗,對本省二千萬同胞是絕對不利的。」
他認為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要朝實現三個條件去做:
(一)兩岸和平競爭。各自從事政經改革,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培養統一的有利條件。
(二)兩岸相互承認為對等政治實體,一個中國是共同的理念,但也必須接受我中華民國為一政治實體的現實。
(三)兩岸共存國際社會。中華民國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台灣獨立」,但也必須有國際活動空間;如果中共一味排斥打壓,對雙方都是傷害。
工商界大部分人要求「三通」,郝柏村在任上時,認為「時機未到」。他認為,兩岸分隔四十多年,在截然不同的制度和意識型態下,短期內恐怕難建立共識:「如果中共的一國兩制、不放棄武力犯台,以及國際上孤立我們不能改善,三通就不太可能。」
郝柏村雖然在政策上認為要等中共善意回應後,才能「三通」,及進入國統綱領的中程階段,但是他也相信「知己知彼」的重要,因此遇到有人向他請示去大陸觀察,他很少不同意的。
民國八十一年春天,身為國策顧問與行政院顧問的趙耀東,應邀赴北京開會演講,在向總統府徵詢意見時,也徵詢郝院長,他不僅不反對,還希望趙耀東:「把我們經濟發展的經驗告訴他們。」
同一年的秋天,主管法務的政務委員張劍寒請辭,郝院長中意曾任教育與經濟部次長李模出任。李模十分猶豫,除了他接任要放棄專業律師職務外,他與夫人正計畫回大陸探親。郝院長對他說:「先去大陸,回來再接。」
郝院長的長子台大食品營養所教授郝龍斌,在八十一年暑假有機會應邀赴北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提出論文。郝柏村並不顧慮有心人可能的攻擊,他覺得既是國際性學術會議,「我不反對他去參加。」
他們都不怕,我們有什麼好怕?
意志堅定、是非分明的郝柏村,常受到抹黑與扭曲。事實上,「他反共但不是反大陸的人民,正如他反台獨卻不是反台灣的人民」的理念,很少不言行一致。
在他對兩岸關係和中國未來的理想藍圖中,他希望透過良性的互動,逐漸改變大陸。因此,他卸職後在芝加哥國建會中呼籲中共:「適度開放政治的民主化」;一如他在台北呼籲「統獨休兵」,一起為台灣的建設努力。他也公闢說過:「只要沒有國家認同問題,有一天民進黨執政也沒什麼不可以。」
在兩岸交流活動中。一些情治單位或行政部門動輒以「共黨滲透」、「關係複雜」為由,阻止某些大陸人士來訪。郝柏村深不以為然,他認為:「他們都不怕我們任何人去訪問大陸,我們有什麼好怕?讓他們的人來台灣,親眼看看我們四十年的成就,對雙方都有好處。」
中國人靠經濟實力揚眉吐氣
郝柏村對中國未來的思考架構十分清晰。
他認為「不要有孤芳自賞與坐井觀天的心態」,影響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
他說:「全球中國人必要以中華民族的持久利益與中華子孫的世代發展為出發點,做大格局的思考。」
在大格局思考中,全球中國人的共同課題應該是:提升民主品質,維持經濟發展的優勢競爭力。
擔任行政院長時,郝柏村私下常說:「我以前很少接觸經濟,但接觸以後,對經濟問題的討論與解決,愈來愈有興趣。」在談話中,他也喜歡說:「中國沒有經濟實力,中國人在世界舞台上,就沒有發言權。」
在兩岸經貿關係上,他傾向支持較具前瞻性的經濟部,對陸委會的保守並不欣賞。在他發表的「二十一世紀中國人揚眉吐氣」的專題演講中,他特別指出:「近年來學者們提出以「經濟中國」的理念,來結合大陸、台灣、港澳的經濟優勢,是值得深思的一條途徑。
「我個人認為: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從台灣觀點來看「經濟中國」,它提供了多種誘因,投資擴大、紓解經濟升級陣痛、生產因素互補、示範改革與長期互利。這些誘因正可以來提升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競爭力。」
在多次與外國政要談到中國大陸時,他都體驗到:近十年的經改,和中共不可能走回頭路的前景,給了二千萬台灣的中國人和散居海外的華人,一個空前難得的機會,使大陸轉變。
一位本省籍的工商大老私下曾經說過:「郝院長不是台灣人,但是他比很多人對台灣有實實在在的貢獻。」為了台海的安全,他在軍中冒過生死;為了台灣的發展,他在行政院忍辱負重。但是,正如他常常說的:他不是台灣人,但他有深厚的台灣情。他是中國人,不能接受今天的共產體制,但他有恢宏的中國心。
回首近三年高潮迭起的閣揆生涯,他內心深處不時在思考,如果因他辭職而有助於大家不分省籍、不分黨派,共同以深厚的「台灣清」建設台灣;以恢宏的「中國心」轉變大陸,那將是他的另一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