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區記復/淨土反思靈修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93-11-15

瀏覽數 16,600+

區記復/淨土反思靈修
 

本文出自 1993 / 12月號雜誌 第090期遠見雜誌

這五年來,「花蓮鹽寮海邊」和「區紀復」幾乎已書上等號。

鹽寮,是作家孟東籬最早來造屋靜居的地方,其筆下的散記文章,把東海岸的濱海景色和文人的自然生活描繪如風,召喚了不少人對此地的注目、流連。區紀復是從台北而來,始終駐留於鹽寮的人。

教化人心

他隻身到此定居。對比的是,他藉離群索居來服務社會,藉遠離都市來提醒都市。

在村中一處名為「福德坑」的聚落,他把住處營造成「鹽寮淨土」。自製的竹幹門鈴隨樹攀附,他歡迎人來,都不歡迎保特瓶、保麗龍等污染大地的物品隨之而來。這裡的生活以簡樸、自然為宗,勞動抬水、燒灶煮食、對海省思。花蓮的果菜市場早晨時分,還常可見到區紀復清瘦的身形撿拾蔬果,攜回做三餐。

「我希望用這地方來改變人心。」五十二歲的區紀復講話總是不疾不徐。和大多數西部東移者自尋新生的動機不同,區紀復是堂然陳列著教化人心的心跡。

綠地中以木頭高高交疊豎成的十字架,說明他的信仰。假日時節,常有全省各地的團隊、家庭,或三兩好友到此體驗曠野生活和簡樸意念。人群中,黝黑蒼勁不掩儒雅氣質的區紀復藉著一瓢一飲、舉手勞動來和他們分享靈修心得。

早在二十年前留歐返國、任職台塑企業南亞公司時,區紀復就從事類似的分享歷程。在北縣泰山的員工宿舍裡,他把下班時間和起居空間留給一群新莊、泰山地區的年輕勞工,和他們談心,教他們生活。

談及定居鹽寮前在北部的日子,略帶廣東口音的區紀復簡言以蔽之:「也是很簡單的,和在這裡的生活態度一樣。」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關心土地

大企業的白領階級並未使他增添欲望,少時理想仍存於胸中。區紀復生長於澳門,經歷過戰時貧窮艱難,中學時開始信仰天主教,念念想為社會做點事;到台灣念大學時。結識一位熱忱神父,加入其組織的青年團體,經常和志同道合者論社會百態。

他們眼見日益嚴重的環保困境,除身體力行垃圾分類,也討論如何處理垃圾問題。愈談愈深切,他們發現垃圾滿堆其實只是眾多沈痾的表象,歸納根結是在整個社會群體的心態、欲望--想要更多、想追求無盡的物質享受。區紀復和朋友們開始從「簡樸生活」著手,也到其他國家(先進者如瑞士,落後者如菲律賓)見識當地類似理念的「環保村」等聚落,然後在台灣尋尋覓覓,一九八八年落腳於花蓮太平洋岸那片背山向海的鹽寮村落,「這裡環境好,容易使人靜思、反省,」區紀復眼眺海天一線的遠方表示。

他說:「台灣很多人只是利用這土地得到利益,沒有多少人愛這個地方,台北尤其如此。」但在花蓮就不同,「可以感覺到一些人關心這片土地,而且這裡人少,有什麼行動,很快就能找到彼此。」這天他桌上放了一些信件資料,是一群地方人士想編纂一套認識花蓮的書籍,請他共商計議。

他儼然生根花蓮。

慕名而來鹽寮者愈來愈多,部分友人也協助他擴建房舍,除了海邊的兩、三棟木屋,今年初,也在鄰近山坡上蓋好了兩間小屋。「門窗用撿的,有的木板是人送的,」區紀復指指屋內閣樓介紹,「二樓可以看書,從窗子看出去正好是海洋。」

來這兒的年輕人都叫他「區大哥」,稱呼一如當年在泰山時相處的那「小兄弟」們。看到區紀復早期的照片,臉龐圓厚,難以和如今的山羊鬚、皺紋臉聯想一起,一個在鹽寮認識的女孩笑道:「那是區大哥尚未「風乾」前的模樣。」

海風吹拂,容貌雖變,心境始終如一。未成家的區紀復一直在推廣他心中理想,到了鹽寮,「以前是找尋和準備階段,現在,是往長遠地走。」

他不渴望每個人都如他這般來東部過如此生活,而是希望人們來此,把「簡單生活、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觀念帶回都市散播。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