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潘小雪/活出生命獨立

楊孟瑜
user

楊孟瑜

1993-11-15

瀏覽數 17,050+

潘小雪/活出生命獨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3 / 12月號雜誌 第090期遠見雜誌

走在花蓮師範學院青青校園裡,潘小雪的步履相當急速,大不同於此地人一貫的緩慢步調。

也許是九月方自台北歸來,大都會快速跳躍的節奏仍附著於身;也或許是初返花蓮,有太多的事向她招手相迎。這位藝評人兼油畫創作者,目前任教美勞教育系月餘,正一手策畫學校的校慶美展,而地方上的慈濟醫院、動物保護組織、婦女團體等已紛紛邀請她參與活動。

回流

「這裡漸漸活潑生動起來,有好多事要做。」年近四十,一襲花洋裝、長髮及肩顯得相當年輕的潘小雪說。

花蓮這一年多來,如潘小雪這般自西「回流」者漸增漸湧。師院辦公室裡,她身旁座位上的羅美蘭老師,是這個暑假才返鄉的土生土長花蓮人;她昔日在花岡國中教導的學生們,也因應著這幾年的政治氣候變化而來,出現在市街上正開鑼的選戰文宣部門裡。

為什麼決定回來?

離鄉十年的潘小雪表示:「就我個人來說,現在對生命過程有清楚的確定,到那裡都能自主,所以不一定要待在台北那資訊豐沛的地方。」

話語中有著藝術工作者的思索和口吻,「就藝術來說,還是和生活有關係,你若活不出一種狀態,那很難過。」而在台北的生活是不舒服的,潘小雪繼續說,「我好不容易在新店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住下,現在捷運又來挖。每天從新店到新莊輔大教書,上下班消耗了許多時間,我覺得不值得。」

台北曾經是她殷切求知和悠遊藝文浩瀚大洋的地方。學美術的人,當年在花蓮教國中,「嘖,那時花蓮是很沈悶的。」潘小雪形容,除了上課和遊山玩水之外,沒什麼活動和刺激,自己也不喜歡面對中學裡升學主義的壓力。決心離了工作崗位,也離了花蓮,北上念研究所,再攻哲學博士班,此後往學術評論發展,在台北開過畫展,也常發表文章。

不是沒有過牽掛,但一旦想通了「活出自己生命的獨立性」這一關卡,潘小雪倒能爽快地切掉對台北的眷戀依賴,束裝返鄉。未婚的她而今牽掛是年邁的父母,回花蓮定居也正好可就近盡照顧之責。

來去十年,台北和花蓮的痕跡在潘小雪身上交疊畫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同在花師任教的羅美蘭欣賞她:「個性較open,想法新,不像這裡人常常較拘束保守。」

曾和她在花岡國中同事的詩人陳黎形容:「她是相當具有花蓮特色的人。」指的是她對土地的感情,對生活的想法和熱望。

瘦高的潘小雪站在周會講台上,可以對著眾多師生侃侃傳輸當代藝術的最新思潮;回到辦公室裡籌畫學校美展,她費心覓尋花蓮本土的老畫家來呈現作品。

作品窺出東西差異

人的遷移會在不自覺中輾出軌跡。雖然返鄉以來日子尚短,潘小雪已從自己的創作中窺出「東西差異」。在台北時的作品蘊藏較複雜的人文訊息,隱隱糾結著一些陰暗中不知什麼樣的東西、而今在花蓮的創作直接、有氣力,「就好像在這裡的人和人相處,善良而和諧,」她發現到。

返回花蓮,此地的朋友欣喜相迎,有人說要常連絡,有人說要多聚會,有人則開始計畫以後可以共同來做些什麼事。花蓮如今對潘小雪而言,是舊模樣,也是新天地。

回來想做些什麼?

潘小雲堅守住自己教學的崗位和創作的興趣,不會因曾經台北洗禮,便自視為小地方的大人物。對地方上漸漸勃興的社團和公共事務,視情況儘量參與;以花蓮師範的教育工作為首務,她也持續畫油晝、拍影像,明年將參加花蓮的薪傳展。

寬敞的工作空間裡,地上堆疊成小山模樣的白色圓石是學生到海邊撿回來的,靠牆處細細長長施展成各式造型的雕塑品是她向朋友邀來擺放的,整個美勞教育系的廳堂顯得創意盎然。潘小雪也是因此系新創而得機會回來,環顧四周她笑說,「因為創系,所以有許多的可能性」。

花蓮也仍在開創中,遞子回來會不會不適應?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會,在這裡不會。」語氣中有種篤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