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法國最具影響力的雜誌-快訊週刊

袁 瑜
user

袁 瑜

1987-03-01

瀏覽數 19,350+

法國最具影響力的雜誌-快訊週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3月號雜誌 第009期遠見雜誌

法國有三大新聞性週刊,其中堪稱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要數「快訊週刊」-L’Express。

像一般外國新聞刊物一樣,法國快訊新聞週刊自有其政治立場。這份目前發行全球約六十萬份的法國右派刊物,相當受我國法語界讀者的喜愛與重視。然而,「右派」「快訊週刊」,最早卻是個擁護左派政府的刊物。它的現任後台老闆,是位至今仍與英國關係密切的英裔法國人。

政治立場由左到右

「快訊週刊」的前身,是法國經濟性日報Les Echos,其發行人施萊伯(Schreiber)為法國富豪。五○年代,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掀起,法國知識份子多同情爭取自主的阿國,Les Echos的記者更利用其媒體表達支持立場。到了六○年代,因當時的政治狀態與報方本身的財務變化,報社終於在一九六四年改組,正式成立了「快訊週刊」。

當時法國總理為左派的Pierre Mendes France,「快訊週刊」採明顯的擁護態度,號稱自由左派刊物,所以在創刊之初,即受到廣泛的重視,不少知名文人作家都曾為它或其前身的日報執筆,如摩里亞克(Francois Mauriac),卡繆(Albert Camus),甚至貴為文化部長的馬盧(Andre Malraux)等等。

離職風波造成折翼

當快訊讀者群裡中上階層愈來愈多時,週刊的新聞性、軍事色彩也就日漸減弱了。長年發展下來,它的新聞分析、專題報導及娛樂性文化消息反而成為特色。隨著政局的轉換,「快訊週刊」在六○年代末期逐漸變成中間,而後中間偏右的政治立場。特別是在一九七八年英國大企業家高德史密斯(Sir J. Goldsmith)買下了四五%的股權之後,「快訊週刊」的右派立場就更加鮮明了。法國著名思相援家雷蒙阿洪(R. Aron)在任社論總主筆期間,就曾不斷尖銳地批評密特朗政府。

八○年代,「快訊週刊」經歷了它的第二次大變動,起因是當時的法國總統大選。因新任大老闆高德史密斯支持季斯卡,不滿意當時總編輯陶德(O. Todd)以季斯卡為封面的處理方式,而將之開除,引起數位資深記者與編輯的抗議,進而與陶德同進退,對「快訊週刊」造成相當嚴重的傷害。若說「快訊週刊」水準今不如昔,八○年代的離職風波當是其折翼之因。

「快訊週刊」的主要內容分為:世界新聞分析報導、法國及國外政治、經濟、社會與軍事情況,以反文化藝術消息。文字相當簡潔,編排及圖片較花俏。特別嬉得介紹的,是它每週的人物專欄,專門介紹世界上各行各業的傑出人才。此外,書摘或書評也是「快訊週刊」每週不缺的文化報導之一。

比起美國的「時代」和「新聞週刊」,或者西德的「明鏡」等以新聞報導取勝的週刊,法國「快訊週刊」的六十萬份發行旦暑界心不算多,

但它的報導與分析乃是法國對世界局勢觀點的代表,尤其在非洲法語國家,它的普遍性及影響力是不能忽視的。

龐大資訊中心

目前「快訊週刊」約有七十餘位編輯和記者,除了十二位特別約聘的地方記者之外,並沒有駐外特派記者。這十二位分別負責亞、非、南北美、蘇聯及澳洲的地方記者,平時仍居於巴黎總部,聽任杜方隨時遺派,相當其機動性。當然,在「時效」上,他們的採訪與消息的提供是比不過大報的地方派駐記者的。「快訊週刊」不否認他們這種編制組織主要受制於財力因素,但這也是他們發展完善的龐大資訊中心,和著重分析、評論的原因,相對的,「快訊週刊」記者必須具備相當水準的新聞專業素養與知識。

訪者多屬知識份子

以「快訊週刊」負責亞洲地區的特派記者沙伯龍(Jean Leclerc du Sablon)為例,沙伯龍主修社會學,在學生時代就對政治相當敏感而注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意,為了遂其成為專業新聞人員的心願,他在大學畢業就業一段日子之後,重新進入巴黎的新聞學院(Centre de Formation des Journalistes)研習了一年。在接受本刊訪問時,沙伯龍表示:在法語不普及的地區如台灣、日本、香港,英文是他採訪溝通時的主要語言,他還會說德語、西班牙文和一點中國話。

要當「快訊週刊」的記者,最少要通曉三種語言,和具備專上畢業的水準,因為,編採人員不但需要相互支援,甚至往往會被派任自己「責任區」之外的地方單獨工作,能熟練支配多種語文自是必要的了。也更因「快訊」採精兵制度,所以除了挑選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才培訓之外,它也從別家「挖角」,爭取經驗豐富的高手。

例如;沙伯龍在一九七○到上三年間曾任法新社駐北乎首席代表,一九八二年才進「快訊週列」,由於熟稔東方,他被指派為亞洲的的專區記者,常常旅遊於東北、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甚至僻遠地區如新疆、西藏。

據他表示,「快訊」的讀者多屬中上級的知識份子,有興趣接觸廣大世界的各類事物和新知,所以,有關遙遠東方的報導,頗受喜愛,常被策畫成「封面故事」。但每篇文章的背後,除了記者的「臨場報導」之外,更有對該事件主題的深切體會和紮實的瞭解。「快訊」記者在「馳往現場」之後,往往一停就是數月,加上回社後善用巴黎總部的資料中心,寫出的成果自然易達深且廣的要求。

做為一個具有政治立場的媒體記者,又要顧及公正報導事實的原則,對「快訊」的工作人員而言,是一項挑戰。他們坦承「要完全客觀當

然很難,但我們始終設法在自我的觀念之外,力求多面的瞭解與認識」。

有別於普通商人的報老闆

身為法國「快訊週刊」目前最大股東持有人,有英國詩位封號的高德史密斯是個不折不扣的企業家,除了會賺錢之外,他給人的印象是「樂觀、冷靜、條理分明,富有騎士精神」-評論家鍚里昂描述。

做為商人,高德史密斯絕對贊成「商場是屬於有能力者的,商場上講求的是機會平等」。然而,有別於「普通」商人,高德史密斯相當指責「官僚的公務員、工會領導人和大企業老闆間的三角聯盟」。

新聞界的企業家

一九八六年春,高德史密斯出版了一本法文的經濟評論件著作「求新求變」,主題是「追求繁榮的行動法則」。這位企業跨國的法文雜誌老闆,念茲在茲的仍是他的袒國,

他在書中指出,英國經濟的衰敗,首因英國保守的「上流社會」缺乏

企業家的衝勁與活力,固持陳腐的價值觀而坐失振興良機。他認為,

「企業家應與知識界結合,相互影響,各汲其長」,才是健康現代社

會的希望。

而高氏本人以企業家身份進入新聞界,正是他理論的實踐。他除了藉英國的經濟缺失,呼籲法國工商業界應未雨綢繆之外,更站在報業人士的立場,指出新聞媒體的重要性。他說;報紙是個有價值,但暗藏許多危險的事業,新聞從業人員應認清危險,並加強自身的責任感。他認為,在共產勢力不斷透過資訊汙染世界時,新聞從業人員最應具備免疫的素質。

這位法國第一大新聞週刊的英國老闆,不是個資本主義者,但是個十足的右派人物。他的立場也顯現了法國「快訊週刊」日後的走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