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畢業/丘一廷
個人簡介:藝術家x 教育家x築夢者
我是丘一廷,喜歡藝術與教育訓練,國立武陵高中二類組畢業後,指考考上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畢業後從事教育訓練相關工作約三年,現為藝術與教育訓練相關的自由工作者,很喜歡史蒂芬.柯維撰寫之《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因此借了書本最後一句話,創了一個粉絲團Live life in crescendo。我希望可以藉由教育消弭M型社會並把藝術帶入生活,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成為一位講師甚至企業顧問。
入學經驗:從心選擇
我學測的自然科成績低於其他科目,要升高二時,考量到自己不喜歡背誦以及完全不想當醫生後,毅然決然決定念二類組。念二類組的過程真的很辛苦,但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把自然科學好,就很努力的學習,多算題目、多請教老師與同學。
升大學選擇志願時其實頗猶豫,我知道自己其實不喜歡物理、化學,我喜歡的是企業管理,但當時爸媽說企管樣樣通樣樣鬆,多方考量後,我的第一志願是工業工程管理,接著就是心理系。最後,工工沒上,上了心理系。
會想讀心理系只是因為我對人有興趣,且平常閱讀的書籍大多以心靈成長類為主。後來覺得還好自己念了心理系,要不然我的生活不會像現在那麼豐富,有那麼多種可能。
學校介紹:好山好水好好玩
雖然政治大學在偏僻的木柵,交通不那麼方便、生活機能沒有像台大那麼好,但我一直很喜歡政大的後山與河堤。除此之外,政大有駐校藝術家,也有很多藝文活動。對我而言,煩躁的時候爬爬山、在河邊散散步,就是另一個世界,有空的時候,可以參加很多藝術相關活動陶冶身心。
我覺得學校資源算多的,但是這些資源都需要等待大家自己挖掘。大學生可以有很多選擇,像是跑社團、念書、實習、打工等等,每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選擇什麼,你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未來出路:心理學是門科學
一般人聽到我是心理系的學生,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這真的超荒謬的,如果我可以知道,那就去算命就好啦。
其實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我們學統計、生物、研究方法等等,運用觀察、推理、假設、驗證,進而描述現象、解決問題等等。如果問我怎樣的人適合念心理系,我會說建議那個人對人要有一定的興趣。我們不僅學科內容在研究人,未來的工作內容也大多需要與人接觸。
如果可以,我希望心理系的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去企業歷練一番,自己進入企業後才發現,心理系學生的觀察力、帶團體與引導反思的功力真的很強,但很可惜諮商、臨床組的學生沒有待過企業界,很難將其專業與企業結合。
對我而言,大學就是一個可以闖蕩、多方嘗試、犯錯成本比較低的時期。如果只像高中一樣把時間投入在書本中,真的很可惜呢。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很多事情,對我而言是很棒的事。
給學弟妹的建議: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
誠如我一直很想念企管系,也很喜歡教育訓練,於是我選擇企管系蔡維奇老師開給大學部與研究所的企業訓練課程,我們的期末報告就是解決國泰所面臨到的問題。這個過程讓我更了解企業如何運作,也發現把課堂所學應用到現實生活。
也覺得心理系的學生應該要了解臨床是什麼,就選擇心理系楊建銘老師的臨床見習課程,至亞東醫院實地體驗心理師的生活。我們看著督導帶團體、輪流進到病房內與病患談話、撰寫個案報告。結束後,我發現自己實在不喜歡醫院的氣氛,我比較喜歡充滿正面情緒的環境。最後,撇開未來想當心理師的疑慮,篤定自己要走教育訓練這條路。
因為喜歡諮商,於是我跟諮商中心約了時間,固定去找諮商師聊聊,也參加心理營的團體諮商組,實地演練帶團體。參加團諮前的訓練,讓我更深入了解諮商,我發現我其實很喜歡諮商這塊領域,對我而言,我不一定要當諮商師,但是我想把諮商學好,幫助我想要幫助的人。
因為喜歡社團活動,我參加心理營、攝影社、瑜珈社、系學會、畢委會、羽球隊;因為想要更了解研究生生活,我參加心理系的知覺實驗室,寫了國科會計畫;想要精進語文能力,我趁大四一口氣上了三門英文課,也上了一年日文課;對兒童戲劇有興趣,修完課後大家期末還去小學演出。
如果問我要不要念研究所,我會說如果你想清楚那就是你要的,就勇敢往前走吧。以我為例:通常有自己國科會計畫的學生都會推甄念研究所,但我沒這麼做。第一是因為我的研究主題是知覺心理學而非工商心理學;第二是在撰寫與執行國科會計畫的過程中,我覺得已經學會某部分簡單版的研究所學生技能;最後則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先去企業闖蕩,更確認自己要什麼後,再回來念研究所。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多方嘗試的我偶爾也會自我懷疑,我到底是不是要專精某個東西?但我一直相信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有他的意義的,只要我們認真做好每件事情,就算現在看不出關聯性,未來有一天,這些事情終究會連成一條線。祝福大家都可以在大學生涯中,找到自己未來想要篤定前進的方向。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