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醫師,才是真正的好醫師?是門診人數總是大排長龍的醫師?還是名聲遍及全台,招牌宛若鍍金的醫師才是好醫師?
本期《遠見》封面故事「小診所大醫生」蒐羅全台各地,共100位診所醫師,這些獲選的人,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就是特別愛跟病患聊天說話,讓本該是病患進進出出,氣氛清清冷冷地診間,多了許多的暖意。
尤其在醫糾層出不窮,一年比一年還要劇增,醫病關係極為惡化的今日,甚至還有醫師深怕醫糾纏身,在診間自備錄音機,與患者諜對諜。
視病猶親,這曾是醫師責任的所在與準則的四個字,彷彿都已快成為神話。
然而,本期《遠見》所挑選的百大診所醫師,自大醫院出來開業,行醫已達數十年,不少人的資歷更是超過三十年以上,卻是醫療糾紛的絕緣體,始終沒有病患惡言相向,翻臉對薄公堂,難道是他們運氣好?
不只問病也問人 好醫師的共通點
當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有別於一般的醫師,很是強調,醫師的責任,不僅是治療一個人生理上的病痛,就連心靈的狀態,都要一同關心,簡言之,正是不只問「病」也問「人」。
比如說,台中兒科診所曙光小兒科醫師蘇主光,年近60歲的他,過去曾是台中台安醫院的副院長,任職五大皆空之一──小兒科數十年,蘇主光從沒鬧過醫糾,這是為什麼?
原來,他對病患特別用心。門診之中只要有小患者病情較為複雜,他便會特地把小朋友家中的電話記下來,下診後親自去電,再次詢問兒童病情的變化,叮囑家長要多留意哪些症狀,以免引發急性的併發症,讓接到電話的家長時常又驚又喜,心懷感恩。
當他接受記者專訪時,問及「醫師最重要的責任是什麼?」,蘇主光說著說著,竟然忍不住哽咽,因為當他看見診間出現生重病的母親,帶著同樣生病的兒女看病時,心理的不捨就會油然而生。
他反問:「當你看到這種母愛,母親再怎麼不舒服也要讓小孩先看病的情景,你怎麼能夠不用心好好的看病?」當一位醫師如此深刻的說出醫師的重責大任,他是不是一位好醫師,答案早已非常清楚。
(圖:台中兒科診所曙光小兒科醫師蘇主光/賴永祥攝)
(圖:台中耳鼻喉科醫師曾梓展/蘇義傑攝)
聊到喉嚨啞掉!就是愛多說幾句話
再舉個例子,來到台中耳鼻喉科醫師曾梓展的門診上,會立即被診間熱鬧的氣氛所感染,這位笑起來頗為燦爛的醫師,特愛跟病患聊天說話,這一點從他腰間掛著的小蜜蜂擴音機便能清楚,因為長年話多的副作用,喉嚨受不了,所以才自備擴音機,減輕說話的負擔。
當然,愛與患者聊天的原因,是因為對曾梓展來說,作為醫師不能只看病,更要與患者建立信任,多溝通甚至混熟,才能照顧患者的全部。
就像在他的門診之中,曾有一名婦女一進診間,開口便抱怨這裡痛、那裡痛,直到曾梓展開始關心家中有沒有什麼變故,她才當場潸然淚下,原來是婦女喪子,情緒憂鬱,才讓她覺得身體到處都是病痛。
若這名婦女不是遇到一位願意關心她的醫師,她很可能持續看錯科別,到處逛診所、逛醫院。
在醫糾紛紛的時刻,許多醫師都開始研擬對策,思考該如何把醫糾的風險降至最低,防禦性醫療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只要患者有什麼病痛,先開單做檢查是第一步驟,無疑增加醫療資源的浪費,更無法搏得患者的信賴。
雖然,醫病關係的維持,病患理應與醫師一同維持,共負責任,相互尊重。不過,當醫師思考該如何減少醫糾事件,想方設法時,不妨多跟患者多聊幾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