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誰是台語文主流?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3-09-15

瀏覽數 14,000+

誰是台語文主流?
 

本文出自 1993 / 10月號雜誌 第088期遠見雜誌

處暑午后,南台灣屏東。陽光斜掠一家雜貨店,一位就讀五年級的小朋友手捧「河洛語」課本,正以生澀的台語,「教」在國語政策下長大的母親說台語、讀台文。一旁的「阿媽」不時數落這位媳婦:「家己的母語佫要給囝仔教。(自己的母語還要小孩教)

這般畫面,將來可能不只屏東才看得到。

三年前,在野七縣市政府在中研院舉辦了一場「本土語言教育問題研討會」,隨後,宜蘭、屏東、北縣首長陸續兌現競選諾言,全面在小學推展母語教育。

歷史弔詭。當這些縣市突破禁忌之初,前教育部長毛高文還以「方言研究不夠,實施教學困難」為由,表示「你可以畫幅圖,但不可能實現。」時事逆轉,當本土意識喊得震天價響,教育部長郭為藩一上任,便立刻解禁雙語教育。

年底縣市長選舉,如果民進黨再多掠下城池,「跟孩子學母語」可能不再稀奇。

搶救母語是唯一共識

然而,居本土語言主流的「台語」,正面臨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毛高文擔憂的「研究不夠」也確是事實。這些走在政策之前的縣市,早已是「一種母語(台語部分),多種聲音」。將來若全面實施,各縣市可能都將遭遇類似紛爭。

駛過層巒疊嶂的北宜公路,來到擁有一口濃重腔調「酸酸軟軟,呷飯配滷卵」的宜蘭,三年前,此地即開風氣之先,在小學全面推展母語教育。不教音標、不教文字,也沒有另訂教材,宜蘭就拿國語課本教母語。

「在台語音標和文字沒有統一之前,我們不給書面教材,先給小朋友一個說母語的環境,」身為宜蘭教材編輯委員會召集人的作家黃春明,不希望學母語成為孩童的負擔。

比鄰宜蘭的台北縣,今年趕上母語教學的列車,一套十三冊的「台客語教材」熱騰騰地才從印刷廠出爐。北縣教材的台文部分採「漢羅並用」的台文,小學生在學母語前,得先從「首冊」學會羅馬字。

北縣文化中心主任劉峰松負責推動母語教育,他希望小朋友學台語的最終目標是會「聽、說、讀、寫」,因此選擇了目前台文書寫的最大宗--漢羅並用。「這是阻力最小,最多人使用的一套,」他自信地說。

跨過高屏溪,到達台灣最南端屏東縣。雖然推行母語教育稍遲於宜蘭,但編印教材,屏東則創先河,這套教材收納河洛(台語)、客家、魯凱、排灣四種語言。河洛語部分以和平國小為推廣研究中心,教材也迥異於宜蘭、北縣,其中文字以漢字為主幹,音標除羅馬音標還加上自創的注音符號,他們自稱為「和平式台語發音」。

主掌全縣母語教育的屏東文化中心主任蔡東源指出,選用注音符號是因為對象是老師和學生,小朋友會認同這是他們的讀物;採用全漢字、羅馬、注音則是兼顧現實及實際需求。

復健及搶救母語幾乎是這三縣的共識,而且個個如箭在弦,那有「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使命感,然而彼此不同的作法,即引發相互的攻訐。

語言內戰

北縣才加入「戰場」,尚待考驗;實施已逾兩年的宜蘭、屏東,在教育部會議上,早已纏鬥數回合。

「文字、音標沒統一就冒然實施,是把學生當白老鼠實驗」、「不教文字是把母話降格為語言的傳播,等於矮化自己的文化」、「你們的作法會影響學生的國語程度」、「你們是以維護國語的心態辦母語」……,在教育部未有具體作法前,類似的爭議恐將持續,因為接著還有彰化、高雄等縣要陸續加入推展母語教育的行列。

其實,各縣的歧異,只是忠實地反應台語的現況。「台灣如果獨立,語言一定先內戰,」黃春明一語道出目前台語的混亂。

歷經日語、國語(北京話)的壓抑,台語就像一片待重整的園地,在強而有力的園丁到來之前,部分有心人已開始深耕播種,只是開了不同的花,結了不同的果。

台語該不該有文字,一直擾攘不休。屏東與宜蘭間的齟齬,以此爭執最力。贊成者主張有文字,本土文化資產才得以保存,反對者則認為台語本屬漢語系統,表意文字只需一種符號。

就連一向主張母語發音的民進黨,也不免遭受批評。九月中,「台文通訊」在台中舉辦一場聯誼會,就有人抨擊:「這些民進黨的人平常開口講台語,回到家裡寫文章時,台語就去QK(休息),基本上還是維護北京話的心態。」

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陳芳明則反詰:「台灣話包不包括國語、客語及山地話?不能只有福佬沙文主義,文字只需一套,而可以有不同說法。」

然而即使有了文字,懸而未決的音標與文字,仍在學者、語言工作者及使用者之間,交織出一團團更難解的結。

學術之外的紛擾

在過去台語受壓抑的年代裡,傾一生埋首於字裡行間的台語文學者,其精神及意志力固然令人感佩,然而偏執一方的研究,往往讓使用者怯步,

目前實施母語教育的三個縣的共同特色是,教材編寫過程都沒有台語文學者參與。主掌這三縣編務的分別是作家、語言工作者及新聞工作者。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劉峰松不諱言,北縣教材編訂過程中,有不少不同派別不斷與他接洽,企圖影響內容,蔡東源也有同樣的體認:「當時只要召集兩位學者,教材就做不了。」他認為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以後再加入。

學者也有意見。中研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洪惟仁曾公開撰文批評:「沒有語文學者專家參與的語文教育,其結果當然是會失敗的。」

學者也因語言工作者不具教授資格,而質疑他們的學術地位。旅美語言學者鄭良偉就對語言工作者不會運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深表惋惜。

事實上,學者畢生的心血,往往就在大眾取捨下,或付諸流水,或名留千史。因此爭地盤、拉攏、結盟、爭主導權,在在成為必要之舉。

中華語文研習所閩南語部主任方南強教授台語二十多年,也在北市金華國小、國語實小開設台語班。身為台語研究者、教學者及使用者,他深感目前的台語市場正處於這種境地,「看誰勢力大,就影響誰,只不過每一派都是「瞎子摸象」的其中一小部分,」他擔心各人無法一窺全豹的競爭,會對母語教育帶來危險。

劉峰松則視此為正常現象,他相信語言就像政治,競爭得各憑本事,「要用活動力說服人,不能光寫文章罵人。」

蔡東源在椎動母語教育過程中,曾經也私心希望屏東的教材是最好的、獲各界肯定,進而能使其他縣市參照實施。然而比起學者專家,行政人員究竟心態易調整,「我們也樂見其他縣市台語蓬勃發展。」他指著「母語教學資料室」陳列的各地教材表示。

孔子如何周遊列國?

而經過近年政策逐漸開放,各界彼此激盪溝通後、蔡東源觀察發現:「學界也慢慢打開他們的心,不再那麼堅持。」

真正令人擔心的是,如果各縣市持續分頭發展,將來當屏東小孩遇上宜蘭小孩,會不會互指對方的台話是錯誤的?

在工技學院教中國通史的廖瑞銘了了分明。他常愛考學生一道問題:「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孔子周遊列國要學幾國語言和文字?」他的答案是上古通譯人才濟濟,人際溝通不成問題。「想統一才是最大障礙,」他批評政府就是看準台語的亂象,才遲遲不實施雙語教育。

不過,多數人還是將「書同文」的工作,一致指向教育部。

「教育部雖然沒有能力,但要有魄力,」方南強質疑,教育部是為敷衍民代壓力,才宣示將實施母語教育。

事實上,各界的質疑焦點,正是政府對母語教育的定位,究是說說唱唱?還是聽說讀寫?

出身於教育界的蔡東源分析,教育改革是龐大的工程,至少得從課程標準、師資及教材三大要素著手。

針對「鄉土教材」的課程標準,教育部目前正委託「人文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及「板橋教師研習會」計畫研究。身兼「人社指會」執行秘書,也是「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的李鍌表示,計畫正在報部,經費還沒下來,而研究委員也在聘請中。

師資方面,若依規畫從八十五年度全面推展,教育部早該有一套師資培育計畫。是從師範教育系統先將母語列為必修科?還是在職進修?目前看來,付之闕如。

至於影響最鉅的教材,也將交由各地方依需求及地方特性自訂,官方不必統一。

借鏡香港

問題似乎又回到原點,目前各縣市音標及文字的歧異該如何解決?未來全面推展,下一代接受不統一的教材,將會呈現什麼樣的畫面?

曾在大學教授聲韻學的立法委員陳癸淼建議,政府設一獨立的全國語文委員會,延攬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考據學各方專家,做定音、定字的工作。

持類似主張的,還有中研院助理研究員洪惟仁。他呼籲成立本土話文教育委員會,內設「語文評議會」,廣納各方面的台語文專家、台語教育家、作家,專司台語文標準化工作。

不過文建會顧問陳其南站在官方立場,也提出質疑:「即使政府想統一,也沒那麼大的力量,民主社會各縣市自主性高,很難期待一個統一的權威,指定一套統一的書寫系統。」

是一場語文革命,還是語文復興?當下一代同時學習兩套、甚至多套不同的書寫系統(中文、台文)時,居住台灣的新生代,會不會發展出另一種獨特的語文?

作家楊青矗認為,寫文章加進台語,會更豐富漢語語彙;鄭良偉研究新加坡、瑞士等實施多語教育國家,作出結論,他們的文學作品更能真實地反應實際的生活語言;李鍌則悲觀地說,台灣人將走不出台灣門,即使到大陸,最遠只能走到湄州。

北縣景和國小校長楊月鳳因此計畫每次月考對學生實施國語及母語測驗。「小孩子沒學過英文就教羅馬拼音,不知對國語是干擾還是增進,」她認為方法可能不嚴謹,但總希望能求出較客觀的相關數據。

香港實施廣東話書寫的前例或許能提供借鏡。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的陳其南觀察,即使像香港這麼自由,而且相當有利於推展母語的環境,廣東的書面語始終無法取代中原的語言傳統,「不論是被迫實驗或是自然的結果,可能兩邊都不討好。」

台灣史上發生三十八次械鬥,其中有二十一次是漳、泉之爭,兩地人的生活、語言、習慣均相同,只因「腔口」互異。也許歷史不會重演,但是當語言由文化單元轉為政治議題,實不容當政者坐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