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

高教危機!教授消失了怎麼辦?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5-12-30

瀏覽數 32,900+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
 

日前台灣傳出大學徵「免費教授」新聞,引起教育界軒然大波。事實上,少子化衝擊下的另一個「教授危機」正在醞釀著:大批精英教授即將退休,卻後繼無人!

《遠見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故事「消失中的教授」報導,目前台灣有24.9%的大學教授、也就是每四個中就有一個超過55歲。未來10年,將有1萬2290位大學教授屆齡退休。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1

(點擊圖片可放大顯示)

為探究台灣高教人才供需失衡問題,《遠見雜誌》獨家針對19所曾獲頂尖大學或頂尖研究中心補助的大學、七所1996年前升格的私立大學與台北科大,共27所被認為表現卓越的大學校長或副校長進行調查,共獲23所回函。調查結果發現:23所大學55歲以上教授比例都高於平均,還有18校三成以上教授十年內要退休;光19所頂大,十年內退休人數即上看4000人!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2

南部教授多被北部國立大學挖走

近來,「教授被挖角」時有耳聞,進一步了解,台灣教授被挖角的嚴重程度如何?在回函23校中,2014年到2015年上學期,共有334位教授屆齡退休前離職。由於學校沒全面追蹤離職原因,僅確認99位教授離職後去向。

這99位中,有10位到其他國家任教,也就是「跨國挖角」。但是,根據《遠見》私下探詢,實際數字應在二到三倍間,約25人,而且集中在國立頂尖大學。99位離職教授中,到從私立大學到國立大學,或從中南部到北部國立大學,有58位,超過一半;另有14位去業界、還有5位去中研院。只有10位是國立大學教授被以更高的薪水,挖到私校。由此看出,挖角流向是「從私(立)到公(立)、從南到北」。南部教授一有研究成績,很快就會被北部國立大學挖角,導致南部比北部更缺頂尖人才。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3

工程、電資、商管成挖角重點

當問到國內外挖角潮來勢洶洶,校長們有多擔心?平均擔心程度是7分。但分數兩極,有兩位校長擔心程度只有1分,台大、交大與輔大校長卻高達滿分10分。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落差?一般研究人才供大於求,但頂尖國際研究人才絕對是求大於供。最擔心被挖角的領域依續是工程、電機及商管。因為競爭對手除了學界,還有業界。校長最擔心無法補進與離職教授同等級新人的,也是這三個領域。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4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5

歐美博士比本土博士更吃香

既然挖角與退休都無法避免,校長們希望補什麼樣的新進教師?最多人希望新進教師「有業界實務經驗」,其次是「能雙語教學」和「研究領域符合趨勢」,第三則是「歐美博士」,第四才是「研究論文常發表於國際期刊」。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6

而解決教授人才斷層的方法,則分別是「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其次是「募款加薪,延攬國外學者」,第三是「延攬國內他校資深學者」,第四才是「延攬本土新科博士」。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7

這個結果,透露出頂大對人才的想像與現實嚴重矛盾:想聘國外名校博士,卻沒有經費;現成的上萬名本土博士,卻因語言能力與研究前瞻性受質疑,使一些大學不敢聘用。

高教精英教授將退休 卻聘不到年輕人遞補

這群將在10年內退休的教授們,是出生於195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當時的台灣幾乎沒有博士班,大學生畢業後,很多出國留學,在海外念書、教書、工作多年後才返台,成為台灣的教授主力。但此刻,這群教授將退休,卻找不到年輕精英遞補。

台灣高教缺人狀況有多嚴重?《遠見雜誌》統整教育現場的二大獵師現象與三大危機:

獵師現象一:「商管學院」紅色警戒

以會計為例,博士要熬六年,但大學畢業後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30歲即可領百萬年薪,導致念博士的人變少,全世界都鬧會計博士荒。兩年前政大會計系年年有人退休,長達八年聘不到新教授;教師陣容從全盛時期23位跌到剩16人,全校修初級會計的學生超過千人,師資不夠,開班數從20班,砍到15班。未來五年,預計會計系還將有10位老師將滿65歲退休,令人緊張。

2011年底,《華爾街日報》也指出,嬰兒潮教授屆齡退休,加上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商學院如雨後春筍成立,導致商學教授奇缺。美國名校發起軍備競賽,將商學助理教授起薪提高到13萬美元、會計領域更達20萬美元,使缺乏銀彈的國家更找不到人。

獵師現象一:「電資學院」橙色警戒

35年前,當時台灣飛躍成長,擴充高教,成千上萬擁有美國碩士學位的高階人才,鮭魚返鄉,推升了清交與科學園區的榮景。但現在,台灣已沒這麼幸運。美國經濟正好,Google、臉書、物聯網、大數據蜂起,大大削弱科技人回台執教鞭的意願。

交通大學716位教授中,198位將在10年內退休;最早成立的資訊、理、工、管理學院,比例超過1∕3。連金字招牌的台大電機系,人才也不如以往充裕。過去找教授,一次來上百份履歷,今年只有30多份。前陣子業界關注的「節電」領域,就完全找不到人。

台灣危機1〉薪資制度死板

全國齊頭式平等 跟不上國際水準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在先進國家,同在大學教書,不同科系的教授,待遇也不同,原因是與該專業的市場薪資連動。例如會計系教授就是比哲學系高,經濟系待遇也會比政治系高,因為金融界的待遇普遍比其他行業高。在美國,學術領域不同,就不可能同工,也不該同酬。

但台灣教授的薪資不是祕密。不問學校、無關領域,助理教授起薪6萬8990元;副教授7萬8680元,正教授9萬3540元,全國統一。齊頭式平等的後果是,與國際薪資行情落差愈大的領域,就愈聘不到人。

台灣危機2〉人才被中途攔截

中港星出手 優秀人才輪不到台灣

專家觀察,商管領域高階人才多數是去香港、新加坡與中國大陸。尤其中國,是清大副校長吳誠文最擔心的對手。十年前,中國大學剛啟步,才會以天價挖台灣商管名師;現在師資已補齊,接下來將會自然淘汰、每年開缺,與台灣進入全領域人才競爭的時代。吳誠文直指,未來十年,是台灣頂大領先或落敗的關鍵。

台灣危機3〉青年留學人數大減

中印韓留美人數增 台學生擠不進名校

年輕教授不見了的原因,還包括台灣年輕人留學人數大減。因為台灣高教蓬勃發展,碩博士班近20年快速成長,使得留學人數遽減。加上中國、印度開放學生出國,導致台灣有心出國留學的學生,也遇上強烈競爭。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8

尤其近五年,中國、印度、南韓留美學生人數穩居前三,是台灣的3到15倍。新興國家的人海戰術,曾使台大經濟系連續十年無法把學生送進頂尖美國大學。

獵師警戒!《遠見雜誌》最新獨家調查,揭開人才斷層真相!_img_9

《遠見雜誌》越洋專訪四位離台博士心聲:人才為何要走?

過去十年,香港與新加坡,是台灣的大學競爭頂尖人才的假想敵。但這幾年來,台灣又冒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競爭者—開發中國家。《遠見雜誌》越洋專訪在沙烏地阿拉伯、中亞哈薩克、大陸與澳洲教書的台灣人才,探詢他們選擇離開台灣的原因。

案例一:沙烏地阿拉伯〉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何志浩 

薪水至少是台灣七倍,能和國際級教授合作

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是2009年才成立的新學校,硬體建設經費高達200億美元。只有800名學生,卻有139位教授,規模相當於一個台大電機系,每年預算卻高達台幣350億。 由於強調多元,學生來自80個國家,任何一個國籍都不超過3%。

一年多前,何志浩的光電實驗室還在台大電機系館。研究經費一年約600萬,研究團隊有30位成員,規模數一數二。但在KAUST,他的研究室啟動經費就高達台幣8000萬元。現在,他的研究團隊有六位是從台大一起被挖角過去。

案例二:哈薩克〉納札爾巴耶夫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系助理教授 李樹山

這裡充滿活力,就像70年代的台灣

2009年才成立的納札爾巴耶夫大學(Nazarbayev University),位於中亞產油大國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目標是成為全國第一所國際級研究型大學。這所全英語教學的大學有2000個學生,開出台幣300萬年薪,到全世界找教授。

40歲李樹山,是目前唯一台籍教授。他說,哈薩克正快速改革開放,充滿活力,讓他想起1970年代的台灣。雖然還不是個民主國家,但為吸引西方學者,國會立法通過,校園內擁有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這所公立學校,只成立六年,約有250位教授。教授薪資約是台灣的三倍,宿舍免費、有保險,還提供家人每年兩次的台灣來回機票,福利很好。

案例三:澳洲〉澳洲蒙納士大學會計系講師 黃鼎喬

土博士不受寵,主動出擊找機會

過去20年來台灣大開博士生招收大門,2015年全台博士畢業生已達3000人。但土博士,不僅國內名校不會優先錄取,要到海外覓教職,更不容易。1985年出生的黃鼎喬是成大會計博士,透過努力,打破土博士的限制,順利拿到澳洲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聘書。

蒙納士大學是澳洲八大名校之一,QS全球會計系排名75,老師多是澳洲人,也有印度、馬來西亞、日、韓與中國教授。一個學期只要教三小時,另外一至兩小時回答學生問題,年薪約8萬到10萬澳幣,相當台幣200萬元,但每年都有20%到50%的績效調薪空間,比在台灣好很多。

案例四:中國〉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產業與環境經濟專業講師 王家興

禮遇台灣學者,研究自由度也高 

高教市場最大的中國,民辦大學快速成長約400所,師資缺乏,紛紛將眼光轉向台灣。距廣東市中心80公里的從化市溫泉鎮,鎮上的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有1萬8000多名學生,全校500位教師,竟有47位來自台灣,將近一成。

2015年暑假,南方學院來台灣參加多場校園徵才博覽會,徵才條件頗高。助理教授至少要有一篇SSCI論文、兩篇被認可期刊的論文,前六個月試用期,每三年續聘一次。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後,原本希望到國內大學任教的王家興,因緣際會下今年9月加入南方學院。他認為中國教職有三大吸引力:第一,禮遇台灣學者;第二,研究自由度高;第三,中國崛起過程,在經濟,社會,人文等都有許多現象值得研究,在中國做研究會比在外圍觀察更貼近事實。 

調查說明:

調查時間:2015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

調查方式:發出27份問卷,有效回收23份,回收率89%

調查對象:27所大學校長或副校長。含19所曾獲頂尖大學或頂尖研究中心補助的大學(台灣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陽明大學、中興大學、政治大學、長庚大學、元智大學、海洋大學、中國醫學大學、中原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七所1996年之前升格的私立大學(東海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文化大學、靜宜大學)與台北科大。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