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的律動和城市完全不同,黃昏時分,城裡來的人急急卸下一天工作的風塵,在距基隆十多分鐘車程的深澳漁港,兩、三輛私家車陸續駛入,岸邊陸續出現了外來人客,他們穿著簡單,目光一律熱切地望著海上。
車來了,人來了,釣客來了。
出海前是最興奮的時刻。
姚先生第一次出海釣魚,前兩個星期就把過期釣魚雜誌所有關於海釣的文章重新翻過一遍,各種應變都記在心裡,和多數不習慣海的人一樣,現在他唯一擔心的就是暈船。
晚餐時間。但是吃不重要,岸邊帶著擴音器一路吆喝著的麵包車就是今夜的快餐車。時光彷彿退回二十年前賣貨郎穿梭小巷的年代。
釣魚的人和海似乎是老朋友,沒有登山者征服山、搶著踏上三角點的雄心壯志,只要問:「能不能釣到魚?」個個都說要「由魚決定」。老經驗的釣客嘴裡咬著菸,一邊理線一邊說:「那要看魚吃不吃啊!」個個練就「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耐力。
船老大江欽雄也閑閑地踱過來,自從經營海釣船以來,他向風霜告別,每次出船都能有穩定的收入。現在他來,只是查看一下預備狀況而已,等卡車把冰塊運來,倒滿船上的冰櫃時,船就要起航了。
船到第一個釣點,船家在船兩側放下集魚燈,釣魚的人早已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下竿。
科技配備齊全
附有深度計量器的漁竿現在是海釣的標準配備,人手一竿,最大妙用在齒輪一轉,轉線器上面的小螢幕立刻顯示魚餌所在位置的水深,如果有人「中魚」,問一問:「吃幾尺啊?」然後依樣放線,也許就能碰上魚群。
幸運碰上迴游魚群的時候,勢頭一下子就來得猛,船頭船尾兵兵兵兵地,上竿的魚像炸彈一樣落在甲板上,急得釣客根本來不及把魚撿好放進冰桶,就下第二竿。
釣點不理想?沒關係,探魚機幾乎成了海釣船的標準配備,用科技服務釣友。
駕駛板上,探魚機和雷達、衛星導航系統等裝置連成一線,外形也是數吋大的螢幕,螢幕下角的數字顯示的是水深,水深之上,出現紅點就是魚蹤,點愈密,魚愈多。
由於魚源減少,船老大一夜間往往要換好幾次釣點。能找尋到釣點的船老大有真功夫,建立口碑後,指定搭他的船的人也愈來愈多。魚況不理想的時候,有的船老大會嘟噥著:「今年魚期好像比較晚。」
大哥大、呼叫器等現代通訊設備也跟著主人去海釣,東北角的接收狀況還不錯,話機聲此起彼落,有的詢問公事,有的詢問戰績。
下半夜,九份山上的燈火漸漸暗去,偷得半日閑的父親也許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在船上和孩子道晚安,預約明天一起吃海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