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鄭家昇
圖片提供:鄭家昇
採訪編輯: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 / 黃培陞
關於分享人
我畢業於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第一類組,以指考分發錄取台大社工系。大學期間曾雙主修政治系、輔修心理系與性別婦女學程等,預計今年以主修社工系、輔修心理系畢業。
社工之於我
大概從國小開始,生活周遭同學常常會找我傾訴一些掩藏於表面堅強下的脆弱,抑或是一些心情寫照,像是家庭失和、父親外遇、自己夾在家庭中生活的壓力;長時間下來,慢慢發現自己這項,讓身旁朋友安心訴說的特質,那時沒特別想往社工發展。當年的我,秉持著「選校不選系」,依照主流價值,將法律、財金等科系填在前,最後分發來到台大社工系。
經過了三年多學習與自我探索,現在的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念的是社工系!在這裏,社工系教會了我,社會科學應該具備的思考方式。此外,系上的養成教育很強調自我探索,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去了解別人,唯有先處理好自己的議題,才能處理好別人的議題。
課程介紹
台大社工系課程大致分成以下幾類,使我們了解「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environment)與社會網絡」的:社會學丁、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再來是「進入實務工作前必備的理論基礎」: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方案設計與評估(透過設計方案、擬訂計畫,透過募款與實踐計畫解決一群案主共有的社會問題)、社會工作實習指引、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管理(使我們加以瞭解適用於非營利機構的管理模式);所謂「政治政策之於資源體系影響」的:社會福利行政、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逃避不了數字計算與spss數據分析,卻又是社會工作研究方法重要基礎的社會統計。近年來系上將大四實習外的必修往前挪,目的是讓同學可以專心去思考未來方向,也使學生可以專心實習與專心準備研究所。
由於社工是以「實務」為發展導向的科學,因此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和大四上學期透過實習身體力行課本所教導的專業知識。大致接觸的領域可分為「婦女」、「兒童」、「家庭」、「社區」、「醫療」、「青少年」、「老人長照」、「精神醫療」、「勞工」、「性別」、「社會倡議」、「貧窮」、「身障」、「社會政策」等等許多領域,「需求在哪裡,社工就在那裏!」是社工存在社會各處的必要性。自己是因為修過醫療社會工作,於是在大三暑假那年,選擇到了相較其他單位,有較完整的架構的醫療機構實習,透過會談、接案、轉介等等,訓練到不同的實務工作技巧,在這一站培養一定基礎後再轉往其他領域發展,解決問題上更會有所依據,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經驗模式可以參循。現在,我在西區(萬華)少年服務中心實習,社工在當中扮演的角色,是青少年可以信賴討論的對象。每個少年都有它們的特性,只是有些特性,不是社會主流所稱頌的,因此如何協助他們發展潛能,獲得正向的生活經驗,進而肯定自我價值是我們的目標。
科系資源
系上老師大多屬理論出身,實務經驗上主要靠實習單位。特別的是教授群中,不乏社工界重要人物,像是一手推動台灣「長照十年計畫」的林萬億老師,以及積極推動社會企業、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
以前的自己,比較無法理解,「理論之於社工的重要」,拿社會工作概論這門課來說,教授在課堂裡帶給了我們對社會工作的想像藍圖,也熱情地和我們分享,他一手建立起社會工作專業,積極推動老人長照體系,對於才大一的我們顯得有些吃力,常常會想為什麼需要講這麼多。但現在回過頭檢視,發現當初被我們輕忽的理論,到了實習現場派上用場,都是一項項詮釋的工具。
台大比起其他學校,多了許多機會和國際學者交流,幾個禮拜前澳洲學者來系上演講,相較台灣,澳洲社工體系更有保障,社會配套也比較齊全,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條可以去嘗試的路。同學之間也通常會透過參加研討會、帶團體活動、找基金會、附近學校合作等方式,朝理想中社工之路邁進。
課堂外探索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非常迷惘,掙扎著到底要不要轉去商管科系,不確定待下來有沒有未來。在媒體渲染下,不斷暗示著我們,社工普遍面臨不看好的前景,而學校培養了社工專才,台灣整體環境以及社福體系,卻還沒完全建立好。眼見許多社工師擁有很高的專業性,然而卻一直被時間追著跑,彷彿永遠有處理不完的事情,卻未能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亦或是不斷被其他行政事務纏上,無法全心投入個案工作。
即使如此,我還是繼續念下去,因為社工系的訓練與思考,幫助我更加了解了我自己,而我想成為解決資源分配問題的那個人,也在這套邏輯思維審視自己、練習看見隱藏的傷口。社工之所以為「助人專業」即是建立在當我們越瞭解自己,越能在助人當下更能同理他人感受。對我來說,任何有助於了解人感受的學問,都有助於社會工作上操作,端看你從什麼角度切入。像是雙主修的政治,使我更能夠瞭解政策脈絡下社福法治的規範;輔修的心理系則是從人所有思考行為的基準,去解析身為一個人背後的行為動機;修過諮商相關課程,像是助人歷程與技巧。除了專注對象範圍大小外,服務方式以及背後資源又是另一個世界呢!
大二的我發現了一個新領域─社會企業,它強調用商業模式去解決社會問題,那年暑假應徵了众社會企業實習,主要是透過APP提供餐廳相關無障礙友善資訊。社工背景幫助我更能同理身障朋友不便、心情上調適。其實只要有社會問題存在,就有需要解決問題的人才!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專業何時會派上用場,也因此大學科系不是唯一決定未來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你人生主軸建立,真心建議學弟妹先試著從瞭解自己做起,如此不管到了什麼科系都能展現最棒的自己、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喜歡與人互動,故在大學期間參加「陽光椰子」,到偏遠地區學校帶當地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學習,也擔任過不少系上或全校性隊輔,每一次當隊輔,都有不同的感受,更可以運用所學帶出不同特色卻又富有向心力的小隊;另外,我也參加過MV小海豚社、系上之夜各種舞蹈表演,展現自己有別於念書時活潑的一面。
作為一個社工系學生,我想澄清的是...
1.社工與志工的不同?:
一般人對於社工有什麼樣的想像呢?通常有幾種答案:
「好像可以做到很多事,又好像不太清楚社工可以做到什麼。」
「一個餓不死也吃不飽的職業。」
「要處理很多情緒問題吧?」
「有助人助己的愛心。」
在心中有想法之前,不妨先試想個情境:「有個孩子,一早醒來迎接的,不是熱騰騰的早餐,而是一次又一次拳打腳踢。那個對施行暴力的人是爸爸,媽媽早就和爸爸離婚跑掉了,孩子每天除了身體上的痛楚,還要忍受挨餓受凍。」在這樣情況下,會陪著孩子的是社工而不是志工,志工是沒有辦法透過熱誠,取代社工處理問題的專業的。(編按: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者,為什麼還要拿薪水?志工為何不能取而代之?)
2.有人質疑:「大專院校廣設社工系,是否會造成社工品質下降?」
我覺得現在大學廣設社工系,沒有所謂沒有好或不好,真要說我倒覺得,不如先提升社工在台灣所應受到的尊重;至於社工如何積極爭取,在社會上所扮演角色的發聲,目前已經出現一股自發性的力量在推動著改變的齒輪前進,例如:由「反服貿社工學生聯盟」轉型後組成的「翻轉社工學生聯盟」、香港的社工復興運動即為一例。
給學弟妹一段話
總結,我覺得沒有什麼樣的人一定適合或不適合念社工系,社工是專業助人者,大學所培養的都是基礎且可運用的一般理論與知識,在累積實務經驗後,善用自己特色結合理論技術,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不同的社工就會有不同特色的工作方法,所面對的案主都不同,所以也不能期待只有單一特色的社工存在於社會中。最後請學弟妹謹記一句話: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有它需要處理的議題;而在助人專業上,永遠都不會有停滯不前的一天。過程艱辛,但每次不一樣的收穫絕對讓你滿載而歸!
推薦書籍:《見樹又見林》—試圖理解社會學思考下,人所遭遇的處境與資源分配不均。
延伸閱讀:
1.社工心聲:關於服貿,台灣的準備在哪裡?請政府拿出完整的社會衝擊報告
4.公益者聯盟#2 │台大社工所林玲安:社工也要勇敢站出來對抗體制與捍衛專業
5.社工,失去了社會性與公共性,只是一個維穩的雜工!——與社工復興運動對談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更多教育分享資訊可至UrSchoo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