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峰會接近尾聲,各國如何執行自己喊出的自願減量承諾(INDC),勢必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目前已有涵蓋全球95%排碳量的180國繳交INDC,不過,你知道哪個國家最早交卷嗎?答案是位於中歐的小國瑞士!
瑞士如何搶下全球減碳競賽的頭香?怎麼看待即將問世的巴黎議定書?《遠見》在會場採訪到瑞士UNFCCC(聯合國氣候公約)代表團成員之一的Henrique Schneider,請他現身說法。
Henrique Schneider開門見山地說,瑞士從2008年啟動碳稅(Carbon Tax)制度,各種關於碳排放的盤查、登錄、計價等系統都已完備,重點在於未來的目標要訂多少?經過約一年的各種利害關係人討論與利益折衝,訂出2030年比1990年減碳50%的INDC承諾。他透露,「本來環保團體要求70%,工商團體說只能減30%,最後出來是個折衷目標。」
和台灣一樣仰賴出口貿易,而且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瑞士怎麼提供減碳誘因?
Henrique Schneider解釋,財稅制度非常關鍵。透過每年每噸84美元的碳稅,每位國民平均一年要繳近2000美元的碳稅,企業也一視同仁,如果不願繳稅,則必須提出節能減碳的行動方案,作為折抵,企業戶也可參與國內碳交易市場。久而久之,大家都逐漸習慣「排碳有價」的日常生活情境。
對於即將出爐的巴黎議定書,Henrique Schneider期待內容應提供可行的碳資產交易程序和運作機制,讓瑞士累積多年的碳市場經驗得以發揮。「現在各國都有共識要趕快採取減碳行動,但未來國際交易市場會怎麼運作?才是後巴黎時代的觀察重點。」
擅長國際貿易的瑞士人,看來已對即將來臨的「碳經濟」時代做好準備了。
(完整巴黎氣候會議報導請見《遠見雜誌》355期,2016年1月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