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1天的巴黎氣候峰會,只剩下最後三天,隨著前面議程順利進行,加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已繳交自願減量承諾(INDC),大部分專家皆樂觀預估,今年可以出現一份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巴黎議定書」,正式啟動全球減碳競賽。
然而,進入「後巴黎時代」,錢從那裡來?才是大問題。雖然各國都暗自較勁、端出漂亮的減碳計畫,但假如沒有資金活水,仍只是空中樓閣。
《遠見》採訪團隊在巴黎時間12月9日上午參加中國館的氣候金融研討會,位於北京的中央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倩發表了「2015中國氣候融資報告」,分析目前預估全球每年需要10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不僅資金缺口極大,尤其政策與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障礙更難以消除。
以中國為例,預估到2020年的第一階段轉型期,每年需要2.5兆人民幣的氣候融資,幾乎接近2%的年度GDP,直到第三階段轉型期(2030~2050年),資金需求才會降到每年1.5兆人民幣的水準。對此,中國在不久前成立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號召管轄資產占全國2/3、超過百兆人民幣的85家金融機構加入,以應付往後龐大的資金需求。
同台發言的匯豐銀行(HSBC)氣候變遷中心主管Zoe Knight指出,氣候融資要順利推動需要三個條件:資訊透明度、投資誘因、與合理的市場價格,否則很多金融業還是會裹足不前。隨後補充意見的浙江超騰碳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王敏娜則表示,目前針對遏止氣候變遷的許多綠色資金,普遍具有流動性不足,及商品設計欠佳的缺點,但這兩種現象互為因果,沒有好的商品,就難在市場上流動,而缺乏流動的投資商品,企業也懶得做出什麼創新設計。
誠如英國綠色投資銀行(Green Investment Bank)永續金融部門主管Gavin Templeton所說,氣候融資商品必須證明,自己除了環保(Green),還能有利可圖(Profitable)!
(完整巴黎氣候會議報導請見《遠見雜誌》355期,2016年1月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