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朋友,終為敵人。中國近代十餘億人的生命故事從蔣中正與毛澤東奪天下的戰爭開啟顛沛流離的一頁。「叛匪」毛澤東曾遭國民黨政府通緝,而國民黨就在國共打打談談間,江山灰飛煙滅。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曾是「叛亂犯」遭國民黨通緝,並成為階下囚。曾幾何時,階下囚成為李登輝主席的座上客,囚犯與尊客,對許信良或許只是身分的轉變,台灣政治生態發展,卻在其間蘊含關鍵性的轉捩。
三十四年五月的重慶,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舉手方式,選舉蔣中正連任總裁,並提示國民黨加強戰鬥力量、確定實施憲政及增進人民生活等三項任務;事隔三個月,日本投降,國民黨士氣高昂,感受到勝利狂歡的人,形容當時國民黨如日中天的聲勢是「天可能塌,國民黨不能垮。」在高豎團結奮鬥的標語之下,國民黨不旋踵即因內憂外患夾至而痛失政權。七十七年七月台北中山樓國民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次非但是自七十年以來國民黨第一次開全大會,更是蔣經國總統辭世後,國民黨員第一次集會。會中黨員曾為起立或票選主席方式爭論不止,最後是以起立方式推選李登輝為黨主席。主席李登輝以二階段改革為前提,提名中生代黨員為中央委員,揭開世代交替的艱鉅工程。而此世代交替的工程,卻也牽引出黨內因權力分配不均而衍生的政治鬥爭。
三十七年四月,蔣中正被國大代表選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而隨後國民大會都因副總統選舉鬧得不可開交,當時在會場外等候結果的潘振球還記得,黨部規畫的人選孫科在四次投票後敗給桂系領袖李宗仁。場內是流派間你爭我奪的紊亂場景,而場外,則依稀可聽到由共黨鼓動的學潮唱著「不要你,不要你,不要你這個大壞蛋。」蔣中正就任總統不過八個月,即被迫下野,國民黨政權終告完結。
七十九年五月,第一個台灣籍總統李登輝在驚滔駭浪中當選;而因副總統人選的爭議,黨內主流非主流的政爭於焉白熱化,最後李元簇因「實實在在、沒有聲音」獲總統提名,以李煥為首的非主流派退出權力核心。國民黨三年來政爭不斷,內鬥不已,大抵皆出於此。
四十五年前的國民黨面對的敵人,是土八路出身的共產黨,以共產黨的軍力與財力,國民黨是沒有理由輸去政權的。失敗不是因為敵人強大,而是「自己不爭氣」,親身經歷過三八年失敗經驗的郝柏村歸結。四十五年後挑戰國民黨的是成立僅六年、黨員不過六萬的民進黨,以國民黨執政四十四年創造的富裕生活,民進黨實難有主政機會,而國民黨卻在選戰中得票率節節敗退,原因是已「爛到不得不令人唾棄的地步」。與其說共產黨、民進黨是兩個時期國民黨的最大敵人,毋寧說國民黨最大的天敵是自己。
史學家柏楊分析國民黨遭民眾背棄,失去大陸的主因是軍隊風紀太差,接收變劫收。國民黨軍隊所到之處,民眾望風而走。相反地,共產黨軍隊以不擾民的親民形象,贏得民心。柏楊感慨地回憶,三八年大陸已無國民黨員,只有軍人;而今天也沒有國民黨,只看見鈔票。「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的金權形象,使得國民黨執政威信日損月耗。然在民間一片反金權的聲浪中,國民黨高h決策者仍置若罔聞,頻頻以「有錢不是罪惡,」反駁。
土地改革的失敗,使得體質屬親海性的中國國民黨流失廣大農村的支持。而從內陸茁壯的中國共產黨,以鐮刀斧頭分地於貧農的號召,披斬下國民黨的大半壁江山。四十餘年後,被喻為第二次土改的土地增值稅案,在土地財團與立委的反對下,無疾而終,財政部長王建瑄因此辭官轉戰立法院。財團炒作土地,房地產價格高漲不下,國民黨政府無力解決,甚至被指為「代表有錢人利益」的政黨,日漸失掉民心。
歷史經常用不同的方式重演相似的事件。三十八年一月,國民黨動員憲兵防衛北平,彼時的北平幾已沒入一片紅旗海中。時空錯置,九0年代國民黨在台北的總統府,也因反對勢力的抗爭,警備森然。
還記得台灣第一次大規模學運集結在中正紀念堂,要求解散任意擴權的國民大會並召開國是會議的情景嗎?四0年代的大陸也有同樣的場景,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國是日非民生日艱,而巧合的是,彼時的國民大會也正為擴大職權,與立法院爭權。此時彼時的國民黨在和反對勢力的政權爭戰中,都失掉了青年學生與知識分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