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要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媒體上有關「十四全」的新聞一天天熱了起來。有些報導,讓人覺得真是「新聞」--此時此地,執政黨怎麼還做這種浮而不實的事?
譬如說:中央委員會為辦好十四全,將舉辦一系列「對十四全大會的期望與建言」的座談會,廣徵社會各方意見,「作為全會制訂政綱、政策之參考」。
一個政黨,尤其是執政的黨,平常就應該「和民眾在一起」,深切瞭解民眾想些什麼、要些什麼,何待臨時去「聽取各方意見方.再說,台灣言論市場十分開放,民意可充分表達;而且幅員小,傳播工具普遍,資訊流通沒有阻礙,一般人最關心的事是什麼,大家都可說耳熟能詳,還需要開個座談會才知道?
凡是對國民黨抱有期望的人,都希望十四全能成為執政黨的「團結大會」,執政黨的內鬥與分裂.早已表面化、公開化,用不著瞞人,也瞞不了人了,去年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的席次雖仍是少數,但社會卻視為「大勝」。今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聲言要奪下半數以上的縣市,進而爭取執政的機會,分裂的國民黨與團結的民進黨對壘,他們自己不知感覺怎樣,別人早替他們擔起心來。
民主政治由政黨來體現,政黨輪流執政乃為事理之當然,但是當前國家內外問題甚多,從民進黨的表現來看,顯然還未成熟到可以執政的程度,繼續由國民黨掌舵,一般人比較放心。基於這樣的心理,社會各界頗不顯見國民黨分裂,可是外界看到國民黨高層的所做所為,仍是爭權奪利、仍是排擠異己、仍是不識大體地亂放話,半點沒有悔改、半點沒有危機意識。對國民黨希望愈大的人,愈覺得失望透頂。
癥結在金權政治
國民黨不能團結,是因為有些黨員對黨有意見。意見的癥結是他們認為,黨的金權政治已過分深化。金權政治表現最明顯的,在於公職人員選舉提名幾乎為有財勢者所包辦。那些人即使不是財閥,背後也必有財團支持。當選之後,或為有財勢者代言人、或官民勾結以牟私利,政風遂不堪聞問矣!
屢次民意調查,都顯示民眾對金權政治十分厭惡,也深切關注金權政治惡化的結果。老實說,這樣的民心輿情,對執政黨而言,不僅不光彩,而且也是很嚴重、很值得警惕的。
在輿論的推動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終於送進立法院,它「要求強制申報、強制公開、強制信託、強制懲罰」。這一法例雖號稱為「陽光法案」,實際上仍屬消極者多,有無防腐功能,還要靠其他條件的配合。
但非常使人意外的,就連這麼一個法,國民黨居然反對,要翻案,不准通過。其理由是,過度戕害了公職人員的隱私權。這樣牽強的說詞,實在經不起討論。其一、不願公布財產音可以不出任公職,沒有人強迫他們非幹不可;其二、究竟是少數人的隱私重要,還是關係全民的政治風氣重要?
民進黨訕笑國民黨公職人員「怕見陽光」,他們自己要率先公布,並要藉「陽光」以打贏年底的選戰。
公權力破產
國民黨有多少人「怕見陽光」?不得而知。但國民黨不惜大悖民意,也要反對這項法案,可見必有「難言之隱」。看看國民黨政府的弊案連連,即可思過半矣!最近的一樁大案子,是中油公司廢水處理工程舞弊案,主要涉嫌人林炳坤已在押。大家也許記得,林炳坤去年由國民黨提名在澎湖縣競選立法委員,受到黨的全力支持,到澎湖輔選的包括黨內「大老」和軍方首長。
在這樣的風氣裡,很多公務員已無心做事,或者「有選擇性」的做事,於是一方面我們有全世界最貴的捷運工程,一方面公共場所頻傳火警,死亡動輒數十人,既無人負責,也無人改進。
一個無人管事的政府,老百姓遇事只好自力救濟。一旦有人自力救濟成功,其他人就起而效尤,連無需自力救濟的事也要訴諸「民力」了。公權力至此,等於宣告破產。看看有多少抗爭?多少圍廠?多少形同要脅式的請願?現在更有人倡讓要「抗稅」了,一旦抗稅成功,台灣就「一國兩制」了。
從上述各點來看,國民黨之所以不團結,重要因素是爭權攘利與財勢掛鉤而形成金權政治;金權政治在黨內引發爭議,製造了分歧;金權政治也腐蝕了政風,因而招致民怨;政府無能力處理這些事,老百姓遂自力救濟,結果使公權力淪亡,國家政務也就無法推動。
這些,結構性」的弊病存在早非一日,社會上誰不知道?難道執政黨中央就看不見、聽不著,必待開座談會有人講了才清楚?十四全真想「開好」,能把上面的問題稍作改進,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執政黨如不敢正視現實,更無誠意革新,只是花拳繡腿地去「廣徵民意」,那是標準的官樣文章,無補於國民黨在社會中支持者逐漸減少的趨勢。
支持者減少
說國民黨的支持者減少,絕非厚誣執政黨。有人建議辦理黨員重新登記,國民黨不敢,因為這麼一來,很多黨員可能就不歸隊,黨員人數就減少幾成,國民黨的聲勢就更弱了。
號召黨員歸心,爭取民眾擁護,不是裝模作樣辯座談會就能達成的。要怎麼做,黨中央自己心裡明白,也無須辦什麼「民意調查」。
(張作錦所著「第四勢力」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