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旅行蔚為潮流,世界愈來愈小,當膨脹的旅遊人口不停需求「與別人不一樣」的旅遊經驗時,下面的故事就發生了:
地理學者在偏遠地區發現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不出一個月,旅遊業者就推出「無污染處女地之旅」,湧入的大批旅客,都很快改變了部落人民的生活習性;當原住民學會販賣紀念品給觀光客,冒險家們覺得索然無味,最後棄這塊被污染過的地方而去。
這是事實,而非假設。
以自然、文化生態為重點的「冒險旅遊」,在最近幾年成長驚人。去年單是美國就至少有九千個旅遊團從事騎野馬、看鯨魚、和海豚游泳、雨林駕獨木舟之類的活動。個人旅客尚未估計在內。
受「死」一個地方
阿拉斯加熊已經因為「窺視」的遊客太多,交配意願低落。每年夏天,黃石公園的人口密度比紐約曼哈頓還高。而台灣的蘭嶼和綠島,經過多年的觀光剝削後,對於國際旅客的媚力己大減。
這種情況不僅是生態的浩劫,也是世界旅遊業面臨最大的危機。
「我們知道,一個地方如果被弄醜了,就賣不出去;而有些脆弱的古蹟,只要每年有十萬雙腳在其上踐踏,不出半個世紀就消失了。」美國最大的觀光工業協會發言人傅拉河表示。有些人擔心,再過幾年,人類在地球再也找不到任何新角落。
意識到這種愛「死」一個地方的旅遊併發症,有些旅遊業者也開始談永續經營的觀念;自動控制出團數,讓諸如印加馬雅文化的神廟,或南太平洋離島的美麗沙灘可以留給後世享用。有的則推出以教育旅客環保觀念為主的旅遊團。
根據世界觀光組織的估計,全球環保旅遊在過去五年成長了二六%。
部分以觀光為主要收入的國家也產生危機意識。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與厄瓜多,現在對參觀其國家公園的人數加以嚴格限制;百慕達則明令十年內不准加蓋新的旅館。最著名的是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小王國不丹,每年只有不到兩千人獲准入境。
即便如此,危機仍然存在。最大的原因是,單獨旅行的人愈來愈多,無論政府和旅遊業者都難以控制這些人的腳。「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與追求新奇的天性之間,永遠存在著差距。」傅拉河憂慮地表示。
每個腳印都是永恆的回憶,每個腳印都也可能是永遠的破壞。許多有遠見的旅遊業者現在最想說的是:「當心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