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螢光幕上電話鈴響。
一個略帶激動的男聲傳出:「我是原住民,我非常感動節目在討論母語問題,現在我想請問在座任何一位……。」
滔滔的陳述和討論中,坐在電視現場的學者專家不時頷首,教育部次長李建興隨即回答:「謝謝剛才這位觀眾的意見……。」話聲甫落,又是一通電話響起。
珍貴的電視秒數流洩中,迅速傳達了民意。
民意在今天,擁有中國政治發展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朝野雙方動輒挾民意以自重,政府官員須下鄉培養民意基礎,以厚植實力;立法委員常自恃代表民意,問政剛猛不落人後;即使貴為總統李登輝,也不時被在野黨要求經由民選取得民意支持,方為正統。
由被動到主動
台灣民主化列車行駛經年,如今儼然進入民意掛帥的時代,觸覺靈敏的強勢媒體紛紛展開各種搜羅民意的舉動。
三月間,兩大報之一的聯合報大幅改版,把原先不到半版的「大家談」擴增成整版的「民意論壇」,化以往被動接受讀者來函,為主動設計主題,廣徵意見,聲明要「溝通朝野,做政府決策的參考」。
中視老牌新聞節目「超越九十」在改名、改時段之後,近期更改型態為現場直播,開放熱線供觀眾隨時發問;台視「熱線追蹤」也明白邀請民眾提供線索,製作「公共安全系列報導」,查違建、問路障,彷彿媒體包青天般探求民隱。
向來採辯論型式的「華視新聞廣場」,去年更率先設現場「call in」,談兩岸應否直航、談強暴是否改為公訴罪、談台北市酒店進占住宅區問題……。熱線初設時,爭相打入的電話一度使華視附近電信線路全滿,交換機差點不堪負荷。
民意如潮,電視台絞盡腦汁以迎之。今年華視增闢電腦語音系統,遇正反意見分明的議題時,節目進行中,觀眾可用電話按鍵表明贊成或反對,電腦即時統計,隨時把結果呈現在螢幕上,形成一種立即的民意調查和交流。
「單向的傳播已不能令人滿足,要雙向的溝通,民眾才有參與感。」主持新聞節目多年的李濤明白指出。電話那端傳進的話語也許有點急切、有點語焉不詳,但都是真真實實的民眾聲音。
推溯這股大家有話要說,而且能說,願意說的趨勢,這幾年一直脈絡可尋。
三年前中廣聯播節目首闢「聯播熱線」,大受歡迎;稍早在報禁解除後,增張的報紙也紛開「意見橋」一類的讀者投書欄。體制在解構,社會趨多元的情形下,人民的思緒和情緒也鼓鼓膨脹起來。
尤其是中產階級,非常關心公共事務,經常是報紙民意版上的要角。聯合報改版三天後,投書增加三到五倍。總編輯胡立台認為,經過去年底的選舉,到今年初的政局紛擾,「各行各業有些反省和思考,更有憤怒存在。」
訴諸媒體,意見可望獲有關單位重視,甚至採納。民間的議論化為諍言,「很多人的見解不遜於學者專家,」胡立台觀察到,「而且他們可能更接近現實情況。」
生活在現實環境中的尋常百姓,更希望意見能進入寸秒寸金的電子媒體。新加入這行列的「超越九十」製作人余思宙不諱言,剛開始還擔心若無觀眾來電,造成節目冷場怎麼辦?播出三集後,中視已考慮要增加電話線路。
民意渲洩要有一些渠道。以往,能讓芸芸民眾現身開口的機會終究太少。
為政者壓力增大
政大新聞系主任鄭瑞城和教授羅文輝,在民國七十七年的一項研究中,分析三家電視台晚間新聞裡,有那些人在發言(包括直接說話或記者間接引述的消息來源人物)。結果發現,一般民眾的「曝光率」是一一.一%,遠不及政府官員(四五.三%)、民意代表(一五.一%)和學者專家(一四.0%)。
類似的研究皆顯示,農漁牧和工人加起來,在媒體露臉的機會還不到一%。
而今新聞性節目增加民意導向之後,藉由現場熱線相連,平日望之儼然的官員、學者端坐電視方格中,身在家中的市井小民顯然可堂堂和他們平起平坐,向大官建言或向專家討教了。
近日熱門的辜汪會談重量級人物邱進益,行前在「華視新聞廣場」和立委、教授論會談發展。熱線一開,觀眾論點一波波向邱進益湧來,桃園的洪先生請問他要如何保障台商權益、台中的陳先生質疑統獨爭議中海基會的立場為何、台北的黃小姐說歷史經驗裡我們和中共談判常居下風,民眾有疑慮……。問題之多樣,不亞於這位海基會秘書長後來在新加坡遭遇的重重記者包圍。
「參加的來賓,不時會有被電擊到的感覺。」李濤以新聞人的敏感形容。
民意當前,媒體焦點,在在給予現代為政者更多監督和壓力。置身民意熱線,即等於將施政行事攤開供公眾檢驗;若逢敏感議題,有些官員還不輕易上這類節目。
一段時期交通部屢有狀況引人關注,中廣「尖峰對話」邀請一位高級官員訪談,遭到婉拒。傍晚五點十分廣播播出,主持人李濤說明相關人士不能到場。不一會兒聽眾意見大量擠進節目,對這位官員頗有微詞,逼得他人雖不能至,也要在十分鐘之內拚命打電話插進現場,當眾解釋。
民眾、媒體、政府互蒙其利
社會力勃發的時期,遇到自己關心的事務,人民可迅速互相感染。
在電台小小的播音室裡觀察工作人員接聽熱線,可以發現線路那端不乏手持行動電話,甘付巨額通話費等待意見切入節目現場的;或是遠在南部打公用電話,寧願一枚枚地丟著銅板,但求能一抒己見的。一旦打通,不相識的雙方會彼此呼應,「剛剛那位先生的話,我很贊同……。」
話題眾多,「尖峰對話」執行製作張大萱歸納,「民生性話題是反應熱烈,政治性議題則是反應激烈,因為常對不同意見爭辯起來。」
不論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每一個設計民意管道的製作單位都表示,民眾的迴響連連超出他們原先所預期。中視節目組組長余思宙說,「這對我們媒體工作人員是一大鼓舞。」
現場直接接收民意,無疑增添節目聲勢和媒體影響力。與民共談,互為橋樑,余思宙認為,這對民眾、媒體、政府三者皆有利。
民眾透過媒體表達的,不盡然是建議和激辯,也有民怨的申訴。「台視熱線追蹤」主持人盧秀芳三個月前,設計了公共安全問題系列,接到觀眾投訴後,經過查證過濾,就帶著攝影機一組三人去探訪。
住在景美的沈小姐,住家旁道路被一個麵包工廠占據大半,影響出人。她打過多次電話給建管處,不見下文,於是投訴此單元,她說:「我想電視的傳播效果會大一點。」
聯合報則在去年於台北市政版、台北縣新聞版推出服務性質濃厚的「熱線與信箱」,採問答方式,將民眾提出疑問交有關單位答覆處理。據說其內容常成為議會質詢的資料來源。
媒體以各種管道供民眾表達心聲,在傳播學者眼中,是「接近使用媒體權」(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的展現。在民主社會,是一種言論自由、權利均等的指標。
不同階層的聲音得以交流。一名中科院員工家屬曾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版吐露難處,因為身分所限不能隨夫出國,影響到家庭。新任國防部長孫震隨即一封信發到報社,說明這規定已更改,希望代轉當事人,請其寬慰。
總編輯胡立台相當看好這版,甚且預期其「未來閱讀率會超過社論。」
民主涵養日見眉目
相較平面媒體的極力經營,更具強勢地位的電子媒體隨之擴增喉舌,政大廣電系講師郭力昕肯定其功能。雖然會投函、去電媒體的可能多是知識分子,或較有閒暇的退休人員,而少見勞工階層,「但至少聲音不會只集中部分菁英層。」他表示。
只是公共政策往往需要長期充分討論,廣播電視限於媒體特性,意見反映常是快速而片面,對某些議題未必適當。因此郭力昕寄望近年內將出現的公共電視台或有線電視,能多闢公益性頻道,呈現「公共論壇」。
在公共論壇中,民主氣度可以激盪涵養。約十年前,華視「新聞追擊」播出時,曾有民眾怒氣沖沖打電話到電視台質問:「剛剛在現場發問的那個觀眾住址是那裡?我要去殺他」。多年下來,主持人李濤發現群眾已多能容忍不同意見,「即使要反駁前面一個人,語氣也是和緩的。」
「提供空間,讓他們談,這其中就是一種教育。」常以專欄評析社會現象的郭力昕指出,「台灣民眾的調適和成長能力是相當快的,不要低估他們。」
螢光幕後此起彼落的電話鈴響,不只是令工作人員應接不暇的聲聲催促,也代表近年來益發按捺不住的躍躍民心。有心人不妨探耳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