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法國前總理貝赫哥瓦。這位鐵路工人出身的政治人物,生前對法國金融現代化和經濟自由化迭有貢獻,日前因涉及利益輸送和選舉失利而抑鬱寡歡,終致舉槍自盡。
哀貝氏。有人說他是莎翁筆下的悲劇英雄,掙扎於人性和權勢之中;其實,他最大的悲哀是--恨不生在今日台灣。
貝赫哥瓦被媒體指控,由商界友人處獲得一百萬法郎(約台幣四百五十萬元)的購屋無息貸款,掀起軒然大波,使素有清譽的他備感痛苦。
恨不生在台灣
怪只怪他未生在台灣。否則抬眼望去,政壇諸公或內線交易、利益輸送,或包攬工程、炒作土地;買票當選的民代,臉不紅、氣不喘揭發別人的弊案;家產百億的官員以「於法無據,不願做秀」拒絕公布財產;好不容易擬出了財產申報法,政治人物又氣急敗壞,深怕傷及隱私和身家安全。相形之下,貝赫哥瓦區區四百多萬的無息貸款,真嫌小兒科了。
貝氏若有幸生在台灣,碰上媒體逼問,他可以沈默以對,抵死不開金口;也可以祭出「陰謀論」,推是某派暗算某派。如果民代當面羞辱他(如甩耳光),只要嚥得下這口氣,他說不定因禍得福,反得同情票。
即使他提出辭呈,只要躲過風頭,媒體和民眾轉移目標後,他仍可好官我自為之,沒有人會追問辭呈流落何處,也不知何時已被慰留。退一萬步,就算他倒楣丟了官,隱忍若干時日,說不定鹹魚翻身,又成了黨政要員,過去種種,已是「時空不同」了,
話說回頭,如果貝赫哥瓦生做台灣官員,根本不必為了購屋棲身而惹出貸款風波,只要賴皮不搬出官舍,有誰敢逼他「到街上搭帳篷」?
貝赫哥瓦在財經部長和總理任內,支持並批准兩項對台軍售案,也突破外交禁忌,派遣工業部長訪台,但他顯然未得「台灣經驗」之精髓。比如說,執政十二年的社會黨,在貝氏手中輸掉大選,他飽受抨擊,黯然下台,也是厭世的原因之一。他這就太想不開了。
如果移到台灣,他必可列出洋洋灑灑一大串選戰失利理由和替罪羔羊的名單,不然也可語帶玄意地吐露自己忍辱負重,不足為外人道。過幾天說不定「論過行賞」,更上一層樓哩!
哀貝赫哥瓦。他竟然應驗了中國古人所謂的「千夫所指,無疾而死」。他的政壇友人痛責法國輿論無情無人性,逼他走上絕路,「人們總以為,搞政治的人臉皮和銅牆鐵壁一樣厚。但是,當涉及他的人格完整和家庭時,任何人都會崩潰的。」
嗚呼哀哉,貝赫哥瓦不知,若生在台灣,他大可逃過此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