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工業,已到了非升級不可的時候,問題是:如何提高我國的工業水準?
對很多人而言,提高工業技術似乎等於引進及發展新的技術。不少人認為我國的工業水準能否提高,就在於我國能否擁有新技術。
其實有些轟動一時的新技術,卻是經不起考驗的。
大約十年前,日本宣布要發展一種所謂「第五代電腦」,這種新式電腦,它的基本原理是人工智慧,當時日本政府還邀請了全世界的有志之士,到日本共襄盛舉。就因為這一宣布,人工智慧的行情大為上漲,漲幅最高的地方是美國。美國國防部的大官們一致認為治國平天下,就靠人工智慧。
當時,就有不少人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人工智慧做學術研究無可厚非,可是絕對不應該誤導大眾,以為人工智慧已發展到有實用價值的地步。理由很簡單,很多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史丹福大學的麥加錫教授,是人工智慧的創始人之一,雖然因為在人工智慧上的卓越成果,得到了杜寧獎(相當於計算機的諾貝爾獎),他卻始終不肯過分強調人工智慧的重要性。對日本的第五代電腦計畫,他譏之為「沒有愛因斯坦
的曼哈頓計畫」。
不亂趕時髦
十年過去,第五代電腦無疾而終,人工智慧也不再熱門,這是個典型的不可亂趕時髦的例子。
對於任何一個新而熱門的技術,我們應積極建立評審制度,而不能對所有新技術照單全收。
即使我們引進某種新技術,我們也必須要不停地磨練自己,使自己確實地掌握這種技術。
美國是一個時常發明新技術的國家,可是美國人似乎不太喜歡持續研究改善他們的技術,所以一開始他們也許是全世界唯一擁有某項新技術的國家,可是時間一長,日本反而因為在技術上的精益求精,超越了美國。
比如,美國是最先發展出電晶體收音機的國家,可是美國的工程師都認為電晶體收音機既已發明了,任何繼續的研究都已不再多采多姿。他們沒有想到,務實的日本人抓緊了這種被美國人認為不起眼的技術,大事研究,全世界對電子與音樂兩者關係研究得最徹底的國家,應該只有日本。也難怪我們買電子琴、音響、隨身聽等,都向日本人去買,我還看不出任何一種美國製而能暢銷全世界的音響設備。
值得美國人驕傲的是,他們在中央處理系統(CPU)技術上的精益求精,英代爾(Intel)不停地推出又快又好的中央處理系統,與其說他們有重大突破,還不如說是靠累積的經驗,英代爾的作法,是舉世工程師應該效法的例子。
我們政府研究機構和工業界的從業人員,應該不要一直只注意新而熱門的技術,重要的仍是我們能切實把握住技術,不斷在某一項領域內下功夫,以至於最後能擁有遠遠超越其他國家的技術。
新而不精的技術,絕非好技術。
好的技術,不一定要新,但一定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