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讀大學,實務導向科系當道,沒有明確職缺對應的學科較不受青睞,比如哲學系。
拜台灣升學考試制度之賜,每年總有人「不小心」進了哲學系,九月開學後第一件事就是打聽如何轉系。
但在英國可不一定。英國職涯網站graduate.co.uk統計,2013年到2014年,十五大專業領域中,哲學系平均起薪排名第五,約每年20097英鎊(約新台幣100萬元),僅次於醫學、經濟、電腦、財金,比法律系還高。
哲學系高起薪現象,在以社會科學著稱的名校倫敦政經學院尤其明顯。
2013年到2014年,該校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學系(Philosophy,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學生平均起薪每年高達32200英鎊(約新台幣160萬),就業率高達97%,是失業率最低的科系之一。
相較之下,法律系畢業生起薪僅15800英鎊(約新台幣76萬元),因為多數畢業生會繼續讀研究所取得律師或法官資格,所以大學畢業生薪資偏低。
但倫敦政經學院助理教授布萊恩‧羅伯茲(Bryan Roberts)表示,在美國,哲學系畢業生申請法學院研究所的表現,也常贏過其他科系的對手。
根據美國教育服務社(ETS)統計,2013年研究所入學考試GRE成績,哲學系畢業生在分析與語言兩項測驗的平均得分最高。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是入學方式,國外大學採申請入學,哲學系學生通常原本就喜愛邏輯分析。
其二是訓練過程。
羅伯茲說,外界常誤以為哲學系只是在象牙塔中做學問;事實上,系上教導的是「一套縝密的、可轉換的技巧,從無人機到醫學都能有實務應用。」
正如倫敦政經學院的系名,哲學系的教學核心是「以邏輯與科學方法,分析並解決問題。」這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的能力,因為想得清楚,就做得出來。
經過四年訓練,再多讀一個實務導向領域作雙主修,專業加分析能力,求職如虎添翼。
因此,哲學系學生遍布各行各業,包括投資家索羅斯(George Soros)、曾任律師的前紐約市長朱里安尼(Rudolf Giuliani)、黑人人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緬甸人權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等。
其三,是用人偏好。
許多人以為讀哲學只能教書,但一位台灣金融業主管說,因為邏輯能力好,國外投資銀行愛用哲學系畢業生擔任分析師。
倫敦政經學院哲學系網頁也顯示,曾有多位雙修哲學與經濟的畢業生,進入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麥肯錫顧問、野村證券等高薪企業。
哲學系並非特例。認為神學、人類學等科系學得太「空泛」的成見,逐漸被「能力比畢業科系重要」的觀點打破,連講求高度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朝這趨勢傾斜。
「重要的是適應力、商業化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不是畢業科系。」恩永(EY)會計師事務所英國與愛爾蘭地區人才部門合夥人瑪姬‧史提威爾(Maggie Stillwell)說。
大學生職涯服務機構展望(Prospects)負責人查理‧包爾(Charlie Ball)解釋,在英國邁向以商業服務為基礎、更彈性的經濟體的過程,創造了廣大的工作選項,「這些工作需要的是一套技巧與特質,與讀的是物理或哲學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