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大貶,引爆亞洲貨幣戰!8月11日中國無預警宣布「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當天兌美元貶幅達1.9%,之後人民幣匯率連跌三天,三天跌破4%,雖然後來有拉升,但上週累計跌了近3%。
人民幣大貶也拖累亞洲貨幣,以追蹤日元之外、10種交易最熱亞幣的「彭博─摩根大通亞元指數」來看,上週就大跌2.1%,創下2011年9月以來最大的單週跌幅。
像是印尼盾、印度盧比都各貶約2%、馬元也重貶3.8%,越南盾的貶幅也有1.3%。而新台幣上週對美元累計的貶值幅度也達到1.85%,截至本週一甚至貶破32.5元關卡,創六年新低。
中國人行放手讓人民幣走貶,儘管被認為是反映中國經濟持續走軟,企圖以貶值救出口,但更多解讀聚焦在中國打算藉由放鬆人民幣中間價的方式,讓人民幣邁向國際化、自由化,爭取加入IMF(國際貨幣基金)的SDR(特別提款權)。
15日IMF發布報告表示「人民幣不再被低估」,並希望人民幣未來三年會更靈活,認為完善中間價報價會是人民幣邁向真正匯率自由化的第一步。
人民幣是否一次性貶值到位?答案尚待驗證。但人民幣告別單向走升時代之後,可以預見的是匯率會更加浮動,那麼,過去幾年偏愛人民幣的台灣投資人怎麼辦?
短期走貶,長期仍看升
截至今年七月底,台灣的人民幣存款餘額超過3382億元(超過新台幣1.7兆元),曝險部位並不小。但專家警告,千萬不要因為人民幣短期走貶,就急著解人民幣定存,如此一來不僅原本的定存利率賺不到,連帶也損失了之後匯率回升的獲利空間,「而且提早解定存,實存利息還會被打八折!」。
以中國官方規劃,人民幣可望在2020年變成國際儲備貨幣,中長期仍有走升空間。天達新興市場股票基金經理人何亞錡(Archie Hart)指出,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11月開始已四次降息,但實質利率仍處於高檔,意味著未來還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不過,他也說,目前中國擁有3.7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加上管理貨幣機制,短期內人民幣再度大幅貶值的機會並不高。
因此,他對中國短、中、長期的經濟前景,還是保有「建設性看法」,建議中國股市回檔後,估值、本益比相對合理,投資人可有選擇性的投資機會,可挑選體質佳、具實質獲利能力的個股。
上週人民幣大貶導致全球股匯市大震盪,在「震央」旁邊的台股也受到波及,上週跌破8300點大關。此外,上週五適逢MSCI 季度調整,台股連八次遭受MSCI權重雙降,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與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雙遭調降0.04個百分點,權重分別降至12.5%與14.83%,降幅為亞股之最。僅有MSCI全球指數小幅調升0.01百分點至1.27%。
「與MSCI權重調整相比,近期人民幣貶值對台股的影響性將更為深遠!」富蘭克林華美傳產基金經理人楊金峰說,首當其衝便是內需型的產業如金融股,不過金融股表現已回穩,而且人民幣業務與相關投資占銀行營收比重不高,消息面衝擊大於實質影響。其次,以中國市場為主,並賺取人民幣的中概股,營收獲利將受影響,不過,相關個股今年以來表現本來就較為弱勢,後續大跌機率不高。
但那些在中國布局、外銷導向的電子製造業,則可能受惠於人民幣貶值,加大出口力道,並調降薪資成本,因此楊金峰預期電子業在下半年有較大反彈空間。
面對人民幣波動,儘管不用大砍人民幣資產,但也不要急著搶便宜、逢低敲進相關資產。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就發布報告,對美元兌人民幣的未來三到六個月的估值調至6.5元,未來12個月更看貶至6.6元。瑞銀建議持有過多人民幣部位者減碼,並警示今年下半年美國聯準會一旦進入升息循環,人民幣等亞洲貨幣的走勢都將偏空,儘管不認為人民幣會混亂失序,但仍建議未來六個月對人民幣等亞幣保持觀望,並對可能發生的匯損加以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