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類與昆蟲的戰爭

陳秀娟
user

陳秀娟

1993-03-15

瀏覽數 16,500+

人類與昆蟲的戰爭
 

本文出自 1993 / 4月號雜誌 第082期遠見雜誌

當第一代殺蟲劑在一九四六年上市時,向為蟲害所苦的農人趨之若騖。其中,DDT以昆蟲終結者的姿態橫掃世界各地,替人類贏得第一回合的勝利。

的確,在殺蟲劑出現以前,農作物因昆蟲、野草和疾病等因素所遭受的損失,高達總量的三分之一。殺蟲劑(或稱農藥)確實為農民解決了莫大的難題。然而,今天根據調查顯示,美國在農藥使用總量激增三十倍後,仍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農作物因蟲害而損失,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美國長島種了數十年馬鈴薯的安德森一家人,決定關閉農場,原因是他們的薯田遭受到極為嚴重的蟲害。他說,這些薯蟲就像具有免疫力一樣,噴再多農藥也莫可奈何,照樣把整園馬鈴薯吃光。

由於少數昆蟲具有輕微抗毒性的基因,即使在農藥的環境中仍有存活機會,一旦繁衍後代,沒多久就會演化成具有完全抗毒能力的新品種,而農藥再也拿它沒辦法。像危害安德森農場的科羅拉多薯蟲,就已經對十五種以上化學殺蟲劑生出抵抗,農人遇上它只有束手無策。

十四種到五0四種

據統計,一九四八年只知有十四種昆蟲有抵抗殺蟲劑的能力,可是到一九八九年都暴增到五0四種。面對這群殺不死的超級昆蟲,現有的化學控制蟲害方法,逐漸陷入困境。

早在三十年前,芮契兒.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已警告世人,殺蟲劑對生態和人體健康有莫大的殺傷力。近年來,由於殺蟲劑的後遺症陸續在世界各地爆發,事態的嚴重性終於引起大眾的矚目--印度古拉加省因傳染瘧疾的蚊子對所有的殺蟲劑產生抵抗力,使當地瘧疾罹患率扶搖直上,就是一例。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農藥使用氾濫,不僅加快昆蟲演化的腳步,也破壞了原本平衡完整的生物鏈。例如,棉子象鼻蟲在它的天敵被殺蟲劑捕殺殆盡後,猖狂肆虐的程度,已為農人帶來新的問題。

害蟲控制專家羅伯.麥卡夫說:「害蟲控制已經面臨轉捩點。」

蘇雲金芽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簡稱BT)的發現,無疑是這個轉捩點的開始。這種細菌所產生的天然毒素,是生物學家和農業專家眼中完美的殺蟲劑。由於不會在作物上留下殘毒,用來取代化學殺蟲劑,極為理想。

然而,被譽為「將昆蟲控制帶人新紀元」的BT,並沒有為人蟲大戰畫下句點。研究人員不久就發現,有些昆蟲竟能在短短兩、三代間發展出抗毒能力。正打算擴大BT研究和使用的專家,無疑被澆了一盆冷水;而計畫在植物體內植入特定基因,使植物自行產生毒素的構想,也因此打上問號。

農夫們濫用BT的態度,是BT失去效用的主因。為了維護BT的利用價值,研究人員提出兩個方向:一是設立昆蟲避難區,給予不具抵抗力的昆蟲生存的空間,防止族群加速演化,超出人類控制能力的範圍。二是採取「統合害蟲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簡稱IPM),運用多方向的策略,減少使用殺蟲劑,達到農作不受蟲害虧損。

IPM的方法相當多樣化,有人以蛔蟲來對抗昆蟲,有人以特殊的植物品種(如長有黏毛的葉子)來防止蟲害,也有人在作物四周種上害蟲更愛的植物,來降低受害率。

成功的範例,使得IPM逐漸得到農業組織、環境專家及化學公司的肯定,並陸續加入研究行列。

人類與昆蟲這場拉鋸戰,究竟鹿死誰手,值得靜觀其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