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人幾乎都姓林。
從新竹竹北往一個叫「六家」的地方行去,拐過六家國小,土地公廟為引導,進入一處以「大夫第」為中心環繞的聚落,這裡的客家人,聚居形成一個台灣極少見的單姓聚落。
雖然不像大陸單姓聚落有著「李家村」、「張家寨」這般的地名,但是在這裡,從土地公廟前嬉戲的小男生,到路旁談天的婦人,都是西河堂林氏祖先繁衍下來的子孫。
除了少數幾家是外省女婿娶了本地媳婦而住進娘家房子,或是因姻親關係相鄰而居之外,當地人寧可讓屋舍空著、舊了,也不讓外人搬進來。「外人來好壞我們也不知,不像自家親戚比較好瞭解,」住在祠堂裡的七旬老人林保欣說。
有人說客家人團結、宗族觀念強,也有人說客家人封閉、守舊,六家的林姓聚落無疑是這一體兩面的具體寫照。
在新竹地方選情上,林家勢力舉足輕重。此地出過一位國民黨籍的新竹縣長林保仁;去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則傾家族之力將民進黨籍的林光華送進國會殿堂。
「在新竹,決定選舉的關鍵不是派系,而是宗親。」新科立委林光華說。
族群的驕傲
宗親組織也提供了當地安定的力量。聚落裡都是彼此相識的同宗人,少有人敢作奸犯科;組織保管的公會孳息,平時則用以祭祀、敬老,及鼓勵念書的獎學金。
大夫第前雙桂飄香,堂內猶保存著清朝年間林家子弟高中科舉的捷報,紅紙斑駁,卻不掩族群的驕傲。這裡的人似乎多能說上一兩段先人的歷史。
堂前說著客語的老先生,總喜歡拉著訪客去看大陸運來的旗竿石,「這是做官人家才會有的,」他說。推著嬰兒車的婦人也指著眼前的馬路講故事:以前這是石子路,舉人的妹妹喜歡騎馬奔過,有次摔下了馬……。
一個單姓聚落的形成需要歲月的長久累積。此地的來台祖,是台灣客家史上著名的義民軍領袖林先坤。他在乾隆年間自廣東饒平來台,先在近山區的北埔開墾,因山地人不時出沒,於是遷移到今天新竹科學園區附近的關東橋一帶,開闢出二、三十甲土地。
某日林先坤和家人自山坡上南望,見到昔名六張犁庄的六家,一片草原綠油油,想必土地肥沃。當下決定到六家開墾,還曾回大陸家鄉召集人手,浩浩蕩蕩、勤勤懇懇地闢出一處新天地。在台灣屬於少數的客家人,難免互求依靠,林家既有根基,自然人群凝聚,漸成聚落堡壘。
據說當年六家已有自給自足的生產和防禦能力。客家先民長存危機感,聚庄四周築渠植竹,南面為田,東門有騎射場,男子平日白天出南門耕田,晚上則出東門勤練武術。
當林爽文之役,部隊由彰化一路往北,進逼到竹北附近時,就是由林先坤屬下子弟兵為主的義民軍,力抗外侵,保衛鄉土。當時戰死的軍勇,奉祀之後,即成為今日台灣客家人精神象徵--義民廟的源起。
組織嚴密的團練體系猶延存經年,已近中年的林光華仍記得,小時候在鄉里還有輪更制度,半夜打更巡防,庶守著聚落安寧。
夾處在新竹縣市之間的六家地區,也夾處在農業和商業社會之間,林姓聚落如今少見壯丁,房舍菜圃旁多是老人婦孺流連,再嚴密的鄉團組織也抵不過現代化的衝擊。
六十歲的林姓婦人出生在這裡,曾經嫁離家憿A如今子女皆成家立業,老父的田地仍在,屋舍仍寬,她於是又搬回來定居。她喜歡這裡的恬靜,卻也不免感嘆:「可惜啊,一些房子沒人住,都壞了、倒了。」
林姓聚落的故事,客家子民的一頁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