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椎才」代替「省籍情結」
拜讀貴刊八十期張作錦專欄「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總覺得有不妥之處。
近來政治上「省籍情結」所形成的爭鬥日益激烈,不但成為社會上一股不安的泉源,同時成為民進黨接取政治資源的本錢及執政黨內政爭的一大藉口,這些狀況隨著媒體的報導,似有向下發展且愈演愈烈的趨勢。
今日臺灣社會,無論是原來生長在臺灣的原住民、本省人,或是為了躲避中共政權而離鄉背井渡海來臺的外省人,經過長期生活上的交往互動,彼此間差異已消弭大半且融合成一體。
因此,今日我們應該做的是,建立一套明確且真正用人惟才的政治制度,使我們的國家能邁向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而不是在「省籍情結」上大作文章,並意氣用事地叫外省人退出政壇。
中和 鄭碩民
海外看政爭
最近幾個月來,台灣的政爭方興未艾,而且已擴及到海外的華人社會。台灣旅美專業人士協會針對洛杉磯僑社的簽名運動和台灣政局的動盪發表聲明。
聲明中提出未來的閣揆應具有「政治才幹,承先啟後之功能,領導群倫,協調朝野政黨之紛爭,配合新立法院發展形勢,能夠穩定政局,推行憲政改革之行政領袖。」
我更進、一步的建議這些條件更擴及包括總統在內的所有黨政領導者,在上軌道的民主法治制度下,明智的黨政領導者,應該樹立公平正直的言行規範,並且能夠
.看人--注重人品人格
.用人--量才錄用,選賢與能
.容人--心胸開朗,能容納異見
同時在心態的歷程上,從「無心」推動到「良心」:無心→存心→忠心→良心。
徹底掃除「金權政治」的遺害,盡速達成「良心政治」的理想和實務。
「良心政治」的起點在於信念中肯、是非分明、海涵異見、客觀坦誠。
假如現階段在台灣參與政爭的黨政各派都願意捫心自問,是不是以台灣的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為前提,「良心政治」應該會在台灣開花結果。
美國加州 謝定中
媒體的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
翁秀琪教授在貴刊七十九期「選舉看媒體」一文中提到廣電媒體結構性問題,實在是目前廣電事業中各種荒謬現狀的癥結所在,亟待各界一致鳴鼓而攻之。
茲舉廣播為例:民營電台常淪為電台老闆坐享出賣時段牟取厚利的工具,而電台老闆之所以敢把社會公器變為「空中叫賣場」,則源於頻道之特權壟斷。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電視。
特權導致墮落,但特權不會自動消失,除非群起而攻之!
北市 林維煌
期待「千禧年」的蒞臨
隨著通訊和交通事業的發達,人際與國際間的距離逐漸縮短,文化與經濟的交流和影響更形密切,打破傳統的藩籬,是喜,也是憂。
喜的是國與國間有益的東西(如倫理與民主觀念)會彼此互相交流,憂的是有害的東西(如AIDS)也如瘟疫般迅速蔓延。
世界著名之末來學者約翰.奈斯比在他所寫的一本書--「二000年大趨勢」上預言,未來各國人民的生活形態將日趨統一,文化與經濟也是互補狀態,而政治民主化更是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世界潮流。
事實上自從東歐共產集團解體以來,政治民主化與市場經濟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朝野的共識,連中共、北韓P古巴也不例外,因為他們領導人深知,在這樣一個由經濟主導的世界體系中,若不改革,無以救亡圖存。
一旦市場經濟與政治民主化成為世界潮流,則區域衝突自然消弭於無形,而聖經上所預言的「千禧年」,也就不再是空中樓閣了。
淡水 鄧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