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財政部長王建瑄因土地增值稅風波辭官;減輕稅負為主線的烽火仍一路延燒。今年一開年,立法院「砍」稅聲隆隆,立委喊價最高猛時,累計將使國庫減少一千億元稅收,也就是說,中央政府主要財源--賦稅收入將遽減六分之一。
一月六日,立法院委員會審查所得稅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大幅提高多項免稅、扣除額,一砍就砍掉三分之一綜所稅收入;九日,委員會審查土地稅法,決議被徵收土地免課增值稅,估計稅收減少兩百億;十五日,院會通過證交稅降低至千分之三;十六日,院會決議財政部應大幅提高遺產及贈與稅免稅額度;十八日,立法院院會趕在延會期最後一天通過所得稅法修正案,在黨政協商後以減稅一百七十二億元定案。
短短兩個星期內,財政部一方面要面對八十三會計年度收入不足三千億元的窘況(目前正在編定中),一方面立法院強力砍稅,稅收大幅縮水,有人開玩笑,財政部「部、次長每到立法院去一趟,稅收就要少好幾百億」。
立委說空話
然而,細細檢視立法委員到底大刀砍了誰的稅?看住誰的荷包?稅負之外,對社會、經濟面有什麼影響?
政大財政研究所教授陳聽安六年前負責第二次賦改會,籌畫全面稅制改革,坦白批評「立委說空話,沒有看住人民荷包。」他指出,現在枝枝節節減稅,稅制會愈來愈亂、愈來愈複雜,而且減免項目過多,稅基萎縮,最後必然走上加稅、舉債,台灣整體經濟都會受到重創。
少數公開反對減稅的立委朱高正撰文指出,立法院發起的減稅違反國家整體利益和社會正義,不但不能照顧低所得者,高所得者反而得到更多減免。
歸納起來,這一波減稅在所得稅方面,可以分為減輕薪水階級負擔(提高標準扣除額和薪資特別扣除額)、照顧弱勢人口(提高殘障扣除額、增訂精神病患扣除、老人扣除額)、補貼(教育費用和購屋)三大類。財產交易部分,則主張土地、股票、遺產和贈與稅的納稅人減輕負擔。
逐項分析,綜所稅部分共減稅六項,其中標準扣除額和薪資特別扣除額受益的是大多數納稅人,但是因為是累進稅制,所得愈高減稅愈多。
殘障特別扣除額提高,只損失五億元稅收。財政官員進一步指出,殘障福利法實施不佳,殘障人士工作權有待加強,大部分殘障人士所得偏低,本來就免稅,因此提高扣除額用意雖是照顧弱勢團體,實質意義並不大。
舉例而言,七十歲以上老人免稅額提高,有立委表示可以提高撫養老人的意願,實際受惠的卻是家有老人的納稅人,被撫養對象不一定得到「好處」;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只有讀大學的人受惠,對大學門外的是否公平?購屋貸款利息扣除額本來就是有殼族的專利,如今提高扣除額,無殼和有殼者的差距曾愈拉愈大。
至於降低證交稅、被徵收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兩項減免,固然能嘉惠股市投資人和土地遭徵收者,但因此損失的稅收,勢必要以其他租稅措施或發行更多公債來彌補。再加上立院決議提高遺產稅免稅額,更使得租稅原有平均社會財富的功能喪失殆盡。
已有多次學術調查直指,股票、土地狂飆是台灣近十年貧富差距拉大的主因,如今免徵土地增值稅和減徵證券交易稅(證擖璈鰫珣o不課稅)之議,和縮小貧富差距的呼聲正好背道而馳。
受害還是受益?
財政部主管土地稅的官員表示,依據省地政處的資料,許多國建所需土地最後取得的土地成本都是當初的五、六倍,原因無他--徵收範圍一曝光,地價也水漲船高。他表示,既然是因為徵收才有漲價行情,超漲的行情可說是社會創造的,基於地利共享原則,沒有道理免增值稅;其次,很多土地所有人只是部分土地被徵收,未被徵收的土地價格翻了好幾番,到底是受害者還是受益者?可能要視個案而定。
例如,北二高新店附近路段原來編列十多億元徵收費,最後花了七十億元才徵收,等於全體納稅人出了更多的錢讓地主坐擁更大的財富,如果修法後才被徵收,地主連稅也不必繳。不過一旦實施免稅,已繳過增值稅的地主會不會反彈?財政官員只表示不願意多想。
至於近兩、三年來新聞不斷的證券交易稅,稅率降低後投資者稅負成本減輕一半,交易量愈大、股市進出愈頻繁者受益愈多。
另一方面,雖然財政部力爭在一年內提出課證所稅方案迭立法院審議,但是已有立委公開揚言,「到時候通不通過還要看我們!」財政部官員也知道此去多舛,前途不樂觀。
立委在院會臨去秋波,決議財政部應大幅調高遺產與贈與稅免稅額,更讓財政官員搖頭不已。
逆向操作
遺產稅一般被視為租稅公平的最後手段,現行免稅規定下,只有百分之八申報人要課稅,可見提高免稅額,無疑又是多金者占便宜。
稅制簡化、擴大稅基、降低稅率已是國際租稅大勢,立法院修法部是逆向操作。
財政部一位官員抱怨說,民意代表和民眾常責怪報稅書表太複雜,要求簡化,現在增列多項免稅額,「保證以後綜所稅申報書會愈來愈複雜」。
如所得稅法增訂教育費用特別扣除額,使得已經印得密密麻麻、很多人看不懂的所得稅申報書上,還要再增列欄位、增印說明、增列扣除欄,納稅人檢附的證明文件也要增加。
財政部賦稅署一組組長許虞哲解釋,新稅法中規定政府補助部分(如教育補助費、獎學金)必須扣除,所以為了這條新規定,行之有年、數量龐大的軍公教人員子女教育補助,納稅人可能還要另外提出證明(證明已領若干教育費用),才能免稅。
精神病患可以列入殘障特別扣除額扣除後,勢必要比照現行殘障者必須領有殘障手冊的規定,由專科醫生開立診斷書才算有憑有據。
棘手的還在後面。在稅收減少,政府支出不能減少的情況下,已經要「跑三點半」的中央政府財政更形如雪上加霜。還能拔誰的毛?
美國總統柯林頓力倡加稅,以振興經濟,加稅卻是財政部忌諱的敏感話題。
財政部官員私下表示,現在財政部最擔心的就是法案送到立法院,結果「不該減的減了,該徵的沒有徵到」。這一次修所得稅法,財政部原意是把部分免稅額改依物價指數連動,沒想到引發減稅連鎖效應。原來財政部配合稅制合理化予以修法,現在除非必要,財政部不會輕易提出修正案,以免又踩到「地雷」。
政大財政研究所教授陳聽安則氣鼓鼓地說:「連恢復課徵證所稅都談不上,還談什麼加稅?」
最讓陳聽安扼腕的還是,當年國民黨掌握最大資源時,沒有完成稅制合理化,「許多事情不改革會如滾雪球愈滾愈大,愈晚改,政治成本愈高。」陳聽安言下無限感慨,稅制全面改革的大好時機已經過去,恐怕要等稅制亂得不能再亂,稅制才可能公平、合理化。
由財政赤字走向貿易赤字
加稅無望,只有加發公債,不過公債借錢是要付息的,說來說去,還是一般納稅人的錢。
財政部國庫署副署長趙揚清一再警惕,美國是由政府財政赤字走向貿易赤字。她指出,美國競爭力減弱,是因為政府預算發生赤字,靠發公債來籌措財源,結果政府和民間搶錢,利率攀升,產業成本增加,出口競爭力減弱,再產生貿易赤字。
不幸的是,台灣走的路和美國走過的路愈來愈像。
行政院目前正在編訂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入短少二千五百億元,除了把歷年歲計剩餘花的只剩四億元以外,必須加發約二千億元公債,也就是說,明年度中央政府每花一百元,有將近四十一元要靠舉債。
規範公債發行額度的中央政府公債發行條例最近幾年多次修正,始終餵不飽日益耗竭的中央財政。
明年度公債發行額度已占中央政府總預算六四.九九%,即將超過六五%的上限。國庫署表示,若不是編列了一千三百億特別預算,「分母」擴大,許可發行額也跟著擴大,明年度預算根本不知道該怎麼編。為了八十四年度需要,三年前才修過的公債條例又要修法,財政窘況由此可見。
等著減稅的法案已經排起一條長龍。土地增值稅課稅方式、遺產贈與稅提高免稅額度,都隨著二屆立委宣誓就職正式搬上檯面,兒童福利法、文化獎助條例都有減稅之議,反倒是王建瑄上任時推出的免稅條款修正案(軍人、中小學教師、民意代表公費不再免稅等)至今還出不了行政院的大門。
「減稅」有了新的時代詮釋。
歷史上孟嘗君差門下食客馮議去催討稅租,馮講一把火把稅單燒了,說是為孟嘗君「市義」(買義)。
威權體制下,減稅是政府的「德政」。
現在,減稅是民意代表爭取「業績」最好的舞台,和監督預算、提出法案相比,減稅實在是容易,又投民之所好的方法,說起來理直氣壯。相形之下,部分質疑減稅是否公平的立委的聲音便顯得相當微弱。
沒有人喜歡繳稅,財政部次長王政一分析繳稅心理一向就是「你不繳,我也不繳,樹後面看不見的那個人才應該繳稅。」他擔心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討論焦點會從現在的「誰該減稅」,轉移為「誰該繳稅」(答案:沒有人)。
「國事日非,民亦聊之」
行政機關和立法院顯然意見不同。審查稅法時,常聽到立委指責行政部門浮編、消化預算,人事不斷膨脹,所以問題是政府亂花錢,而不是稅收不足;更由於社會福利不足,增加減免項目和金額理當如此。「但是立法院花一百億元蓋新立法院又怎說呢?」學者陳聽安期待立法院也為民表率。
王政一認為這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很無奈地說:「如果是單獨考慮問題,就會覺得沒有一個問題不重要,但是國家資源有限,中央民意代表更該從整體看問題。」
四、五年前,財政部負責公債發放業務的組長王文煥工作閑閑,由於政府財政良好,有時候預備發行公債,最後可以免發,現在常為公債打轉。他回憶,民國三十五、六年時,國民大會在南京修憲,輿論對「國民大會」流行的一句話是:「「國」事日非,「民」亦聊之,「大」勢已去,「會」有何益?」
如果歷史真的是一面鏡子,鏡子照出來的是什麼影像?
前財政部長王建瑄看在眼裡,形容現在諸多現象是因為「老虎剛放出來」造成的,既是剛放出來,總要再亂一陣子。
問題是還要亂多久?
農曆春節前後,台北政壇彌漫著府、院各方使力的詭譎氣氛,立法院三大陣營忙著為爭奪未來三年院內主導權熱身,總統府、中央黨部,乃至國民大會,處處可見不滿現狀的各派人馬。
一月中旬冬日黃昏,手持國旗的人潮在總統官邸、財政部之間的南昌街上游動,保警一線被衝散了,二線補上。人聲、哨音傳進財政部,電梯內貼的海報「國家建設要更好,誠實納稅不可少」逐漸沈落在暮色裡。
從傳統威權式領導到民主,宛如社會集體修行的道場,台灣如何修行,才能順利渡到彼岸?關係著每個人的「錢途」和「前途」。
錯亂時代才剛剛開始,想挽回這場失利戰事卻已時日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