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眼見不一定為憑!學習質疑,社會系教你批判與思考的能力

【遠見 × UrSchool︱學習經驗談】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15-06-26

瀏覽數 20,850+

眼見不一定為憑!學習質疑,社會系教你批判與思考的能力
 

分享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四年級/戴佑勳

照片提供:戴佑勳

我是誰?

我來自桃園市觀音區,高中就讀於國立中壢高級中學(現已改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中大壢中)社會組普通班。指考後選填上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經由轉學考轉入目前就讀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預計將於今年(2015)年六月畢業,未來將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註1)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註2)的中央大學性/別研究組修讀碩士學位。

回頭過往看在教育歷程中所經歷的每一人事物,現在回想起來其實並不必然真能夠精確地說明當時的選擇動機以及評估標準,而現在要重新翻閱往事,也只能事後諸葛地合理化每一個所做的選擇。之所以如此說,是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在試圖比較我倆之間的異同後,更進一步地設想並在沙盤推演後是否能夠指向一個類似的未來。但身在當下,我(們)所要面對的選擇、犧牲、評估都是基於當時我所面對的外在條件以及與自身對話反思下的結果,然而在文字描述中容易看見的是一個清楚的選擇動機與為了達成目的的種種手段,而這些背後的複雜思考卻難以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現出來。希望學弟妹在閱讀文字時,除了看見我所做的選擇動機與手段外,也應對照自身的條件與限制才能從這篇文章中回饋出屬於你的思路與方法。

註1: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即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四校為串連校際資源而組成的大學系統。)

註2:亞際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學程,隸屬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下的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為國內第一個跨校合作學程。學程中分為四組,其分別為「批判理論與亞洲現代性」、「當代思潮與社會運動」、「視覺文化」、「性/別研究」,學程招收國際、港澳、陸生、本地生,並共享四校文化研究團隊之研究資源。)

峰迴路轉的入、轉學經驗

回想當初選擇社會學系的原因,其實現在的我無法給一個確切直接的理由。但是從過去的生活經驗、社交互動中我對於觀察人事物、社會現象背後的運作邏輯、為何發生與如何發生、選擇與不選擇等問題是感到好奇的,同時這些也是我自己在生活中不斷思考、質疑的問題。而這些也正是社會學所關心的種種議題與人事物。但若對一個在高中沒太多機會認識社會學的學生來說,你可以把社會學當作觀察、分析、研究「社會」的一門知識,若要再有更清晰的圖像,接下來要問的就是什麼是「社會」了(答案不只一種,歡迎恣意發散)。

現在回想起來,大致上可以說因為我對於觀察、分析人事物背後運作的原因、影響感到好奇,同時這也是我本身具有的特質。而社會學中強調對社會外在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個人、團體、政策的分析能力剛好也投我所好,所以在高中選填志願時便決定栽進社會學系的知識大海中探索。

不過當時面對高中的考試制度與課業狀況,其實我的表現在英文、數學的弱勢下並不突出。所以我清楚知道我不能夠透過學測、指考管道順利進入理想中的社會學系就讀。在高中以前強調通才訓練,考試若有單科弱勢便會限制未來的校系選擇,而大學轉學考制度只需準備該科系專業科目,剛好讓我避開單科弱勢的問題。加上若對該學科有興趣的情況下,這個考試準備起來其實比學測指考「有趣」許多。準備有興趣基礎且以後要繼續研讀的科目,對備考來說是更加事半功倍。

所以當初選填志願時,所有的選擇皆是為了要準備下一個考試──轉學考而準備。考量未來有落榜可能與備考資源的條件,我選擇台北、有社會或社工系的公私立大學,同時再加上有利當時成績填上的科系作為備案,最後落在天主教輔仁大學中文系,並開始轉學備考的日子。

轉學考是個特別的考試制度,備考科目少(國英加上兩至三個專業科目)、僧多粥少競爭強,但考試科目也直接與未來所學相關。選擇轉學考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對於該學科有所認識,社會組相關科系各自的專業科目差異極大,因此難以準備一個以上的科系。所以學生多要有一定認識與興趣才能在轉學考中表現突出。

準備轉學考其實就像是在高中指考完後馬上踏回備考的壓力鍋模式,我不相信誰會在一開始就認真投入其中,所以備考初期大多是在調整步調、了解轉考制度、尋找相關資源。以社會系為例,專業科目多以申論題為主,沒有選擇題且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市面上更難以找到有品質的擬答,因此只能夠從大量的書籍中建立屬於自己一套閱讀理解的知識系統。同時因為不再以課本為主,許多備考用書都是所謂「經驗傳承」下所累積起來的,PTT上的轉學版或者利用搜尋引擎可以找到不少過來人的備考經驗談作為參考。備考過程中我覺得最有收穫之處,就是能夠重新認識自己習慣的唸書方式,如何分配讀書與休息的時間以及如何從陌生到熟悉地認識一個新的學科,這些在自己摸索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來的方式,是只有我自己才適合且使用的得心應手的方法。這在過去準備學測指考時,沒有太多時間去嘗試與認清,反過來說,我覺得準備轉學考同時是在認識自己如何面對、理解「知識」的方法。

備考過程所累積的能力讓我能在一開始修課時較快進入狀況,掌握相關的社會學核心概念。台灣多數社會學系的必修課程都不多,社會學、社會統計、研究方法、社會學理論是主要的核心必修課程。在社會學這堂課中不論是以台灣本土的例子或者參考英歐美國家的課本,都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學所關心的議題有哪些,而這也關係到你未來要選擇什麼選修課程與觸及其他相關的學科專業。這些問題在大一學生上課時並不會被直接地要求學生思考,可是卻影響未來在系上就讀的狀況,而這些問題在我備考的過程中便不斷在思考評估了,我覺得這是轉學考帶給我的一個益處。

在備考過程中,開始研讀未來要面對的學科,其實也開啟對它的認識。是否有興趣或者如你想像,在備考過程裡其實就不斷在處理了,也因此最後能夠考上除了你的確建立扎實的知識系統,也代表你是否真的願意投入在該學系之中。

支持你的特異:表現自我、伸展多元──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大學目前位於仁愛路段的醫學院校區、徐州路段的公衛學院、 思源路上的水源校區與位於羅斯福路的校總區,日前徐州路上的社會科學院已正式遷入校本部,政治與經濟兩系不須再過著總區與社科院來回奔波的日子。校園中亦有開往中研院、醫學院校區的接駁公車,校園中師生皆可使用。

台灣大學所擁有的資源與學校官僚本身對自己的期待是成為一所重視學術研究、教學品質的綜合型大學。校園目前有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醫學院、牙醫專業學院、藥學專業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獸醫專業學院、管理學院、法律學院、生命科學院,共十一個學院、三個專業學院及附設醫院。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目前除了體育、教育、藝術相關學科尚未設立以外(日前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合併案便是以此考量),台大校內可以說是綜合型大學,提供不同領域的學術、教學資源讓校園內學生可以充分運用。在獎學金、交換學生計畫、語言課程等都設有許多項目,供學生依各自狀況自行申請。

在台大的就讀經驗中,我認為除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外,在這所大學中另外一項特點是校園內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彈性空間使學生能夠表現自己想法與能力。在校園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社團,如國內第一個設立的男女同性戀社團與推廣BDSM性實踐文化的皮繩愉虐社,這些代表多元文化與社會議題的社團之所以能夠在校園中成立,除了社團幹部們的努力爭取以外,也同時是校園內開放多元的一種表現。在這間校園內不時可以看見許多努力表現自我,並且找到同好的同學,這讓校園內總有各種不同奇異、有趣、多元的人事物在校園中遊走。自由校風是許多人對於台灣大學的第一印象,除了豐富的學習研究資源外,亦能夠包容各種不同能力、特質的學生在校園內找到施展自我能力的機會,是這所大學能夠孕育、包容給予學生能量的原因。

見樹又見林──質疑眼見為憑的社會:社會學系

每當過年要面對那群包著善意微笑詢問個人隱私的親戚時,我總要想好一套內容說服這群親戚我在念什麼,法律系以後當律師&法官、政治系則是為了踏入政壇做準備、經濟系以後則是財務、稅務專家,那社會系呢?社會科學與法政相關科系大多都有直接對應的相關職業與職涯選擇,親戚們大多都不了解這些科系究竟在做什麼,因此都直接對應了系名自行想像,偏偏「社會學」剛好沒有可供大眾想像的未來職業選擇,因此為避免這些親戚更多的隱私探問,我貼心地準備了各種科系供他們解套。這些探問多少呈現了社會大眾認為大學所學專業應該直接對應未來的工作專業,然而大學所學本就不是為了將來能夠找到一份對應工作而存在。社會學的專業或者其尷尬之處,便是這個科系並不直接訓練一套實際的專業操作技能,因此難以讓大眾猜想這門專業能夠找到什麼工作。

社會學這門知識的所學,其實是提供一套觀察與分析的能力,了解自身與社會之間究竟存在什麼關係。為何女性在職場上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達到同工同酬與應有的育嬰、生產、生理假保障?為何社會中非異性戀的性多樣社群要爭取愛滋去污名與醫療保障、領養小孩或代理孕母、婚姻與伴侶制度的保障?為何我們被期待要考上一間國立大學並找到一份穩定理想的工作?這些問題或許與你自己有關或許無關,但我們同樣都在這個社會中生活,對於女性工作權益的保障可能影響你未來婚姻後的經濟收入狀況(就算你是公的,你老婆也會被影響);對性多樣社群的了解與保障可能影響未來如果有了同志親友、小孩後,你會如何面對他們;而為什麼要選擇一間理想校系與拼命考試則可能影響了你未來的工作、經濟收入、社會聲望,也就是未來你的社會地位。這些身份(女性、同/雙性戀、學生或者漢人、不同類型的工作者等)在你日常生活中都對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影響你的工作收入、他人眼光的善意或者歧視、能否得到社會福利的保障甚至是是否可以穩定的生活。

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的答案最後都會回頭影響我們自己,而社會學的所學就是讓我們了解,我們身在社會之中如何被社會制度、社會政策、社會文化所影響或者反過頭影響這些制度、政策、文化的內容。在社會系的第一堂必修課社會學,就是在告訴你社會學未來將會碰到的各種問題,性別、種族、階級、文化、國家認同、年齡世代如何影響一生中所面對到的各種個人選擇;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福利、社會政策、國家政府如何影響個人乃至社會的生活。所以在系上你將可能什麼都會碰上(當然,這還要看你念的社會系上有哪些專業領域的教授能夠開課),這些不同的議題社會學都不會在第一時間告訴你應該怎麼想/做/思考,但你可以有一個開放、多元的討論空間,讓你可以思考這些不同的身份、制度如何讓你成為現在的模樣。

在系上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擁有一個不要求第一時間給出正確答案的思考空間,你可以回頭看看自己過去經歷了哪些不公平、奇怪不舒服的經驗,或者重新去理解死Gay與男人婆、逃跑的外勞、懶惰的原住民、兩岸統一的好與壞這些問題是否真如社會大眾所說的「這麼理所當然」。如果你對於社會中大小的社會問題、多元文化、政策與制度的設計感到興趣或者帶有許多質疑與疑問,在社會系上你都可以找到一個重新去思考、理解的環境,讓你滿足對於社會現象背後如何產生及其影響的好奇心。

最後,我希望帶著質疑與疑問的你來到社會系上,在修課或者與老師、學生的思辨之中得到不同的想法與新的想像,同時也別忘了繼續「質疑」為什麼這些是答案,因為在這個系上不該有一種唯一的解答,別忘了這個系所訓練的是你不斷批判與質疑的能力,帶著這些能力與答案畢業後,在生活、工作、家庭與親子關係、伴侶關係中你依舊可以探問這個「社會」可以是什麼模樣,而你能以什麼方式面對。

課堂之外的學習:社團經驗與組織參與

在大學共六年(輔仁大學兩年、台灣大學四年)的時間裡,除了系上修課之外,我也參與了許多社團、社會運動、NGO團體的經營與學習。大二下學期開始,我擔任台大男同性戀社的學術幹部,負責安排一個學期的社團課程,在這之中從我自己的身份認同歷程以及社會學系所學專業,將許多同志運動與性別和同志議題結合至社團課程之中。如基礎的LGBT介紹、跨性別的生活處境、愛滋與性病的認識、男同志性文化、手機APP社交文化、同志空間與歷史等課程設計在社課之中,讓台北地區各大學的同志與異性戀朋友在社課中了解同志文化與其歷史。之後也開始擔任兩任男同性戀社社長的職務,投入更多同志運動與組織的參與,在這些經驗中是一個學習將自身所學轉換為大眾能夠有興趣理解的過程,如同社會學所說的公共參與,讓更多的人能夠瞭解相關議題並開始關心甚至參與其中。

社團的參與是開始學習如何對校園內學生推廣、認識同志議題的能力,從一個生硬的觀察分析者,到能夠介紹、說明這些議題的課程安排其實需要許多巧思與幹部們的合作。在組織中學習溝通、討論並讓整個社團得以運作是一個挑戰也是重要的學習經驗。也是將自身所學實踐的練習。除了社團參與我也開始至同志諮詢熱線與台灣同志遊行聯盟中參與更多同志議題的推廣與宣導,在熱線時我擔任同志教育講師到各大專院校與學生、老師演講,讓更多人了解同志文化與相關議題,而在遊行聯盟中則是面對更廣大的社會大眾進行議題的倡議,並開始接觸各大媒體,從新聞稿的撰寫到面對記者錄音、錄影的受訪都是在課堂中學習難以接觸到的部分。

校園課堂中的學習是一種知識上的涉獵,而在同志社團、民間機構中累積的則是如何將所學知識實際的執行出來,而這些都是基於我自己的男同性戀身份認同以及在社會學所學的實際應用。社會學該如何「應用」,是許多社會學系學生在課堂中不斷想找到答案的問題,而我認為社會學偏向理論與思考的訓練其實是給予我們更多的視角與思考方式,能夠讓我們在日常觀察人事物時提供不同的視野。在課堂中我們學習到如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等課程,社會學提供一些視角讓我們重新去理解在經濟、政治、法律、醫療制度或者是性別、種族、國家認同、世代這些不同身份別如何影響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在這些課堂中可以試著去找到自己有興趣、關心的議題,並且連結至相關實務面向進行結合,媒體傳播、相關議題的民間組織、企業中的人事管理都是許多未來社會系學生有意投入的方向。

在升大三的暑假我也透過「社會運動」課程中的實習機會到中國四川進行民間組織的訪問調查,在為期兩週的實習中,除了與教授進行民間機構的參訪也透過當地的人脈連結至四川的愛滋機構進行了解。愛滋議題一直都是一個連結疾病、醫療資源、社會福利、同志權益的複雜議題,因此從民間機構中了解四川在地的愛滋議題狀況,以及同志社群相關的文化是一個能夠比較台灣中國兩地中同志社群與愛滋議題狀況的重要經驗。

由於對於同志與性別議題的關注,未來也準備就讀台聯大亞際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學程的性/別研究組。在大學求學的經驗中,社會學系是我一個重要的選擇,他也奠定未來我在組織參與、關注議題面向的興趣與能力,我希望未來的學弟妹能夠在做各個不同選擇時,想起最初你自己的興趣是什麼?社會學給我的觀察與批判思考能力與我本身喜歡觀察分析的個性互相補充,也因此在系上我能夠在不同課堂中找到關注與學習的熱情,我一直相信若是投身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即使你書唸得不夠好,但你的熱情與興趣也能夠為你加上許多分數,讓你能夠在相關的領域中表現亮眼。

專欄簡介:

UrSchool是一群由熱血大學生組成的義工組織,我們希望能搭起高中生與大學生們的橋梁,讓高中生真正了解各學系、領域的特色、發展與出路,以及適合何種特質能力的人,以免只憑字面上的解讀與憑空想像,甚至僅按照分數選填,而進入與自己志趣、能力不符的學系適才適所必能有為,讓我們一起串接不同領域的人才吧!

UrSchool網站:http://urschool.org/

眼見不一定為憑!學習質疑,社會系教你批判與思考的能力_img_1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