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能孤立於世界經濟之外

張安平
user

張安平

1987-02-01

瀏覽數 12,550+

不能孤立於世界經濟之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7 / 2月號雜誌 第008期遠見雜誌

一九八七年一月,美國第一百屆國會開幕時,貿易立法問題是首要議程。這一屆的國會不僅是民主黨主宰的國會,也走主張保護主義的國會。不論參院或眾院,也不分民主黨籍或共和黨籍,保護主義的情緒都在高漲。

雷根總統過去一向是自由貿易的守護者,但是在伊朗軍售案和援助尼加拉瓜事件塵埃還未落定的此時,他在貿易問題上能否仍如過去那般態度強硬,很有疑問。

一九八六的經濟回顧

貿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我們必須瞭解當前世界局勢(不僅限於中美關係),未來的世界經濟環境,以及我國應扮演的角色。

回顧一九八六年,全世界各國的經濟表現高下不一。對於新興工業國家而言,這一年大體是相當順利的,經濟成長和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低-只有極少數的例外,如新加坡。

對於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的會員國,也就是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和歐洲共同市場各國而言,一九八六年也還差強人意:經濟小幅成長、就業率穩定,通貨膨脹率低。只是美國創下了貿易赤字和聯邦赤字的最高紀錄,將來可能對全世界造成嚴重影響。

對於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而言,一九八六是很壞的年頭:負債纍纍,農礦產品價格又跌到谷底。很多國家不是負成長就走零成長。

我們來檢討一下,世界經濟情勢是怎麼改變的。根據傳統的經濟理論,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勞工、土地、原料和資金,近年又加上資訊(知識)。從五○年代到七○年代,全世界的經濟成長率都相當高。就是十年以前,分析世界經濟的人士仍是根據前述因素,例如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在調查了世界經濟的展望之後,提出的結論即是:重要原料和資源日益短缺,威脅到世界經濟成長。

可是今天的世界經濟景觀大不相同。科技的創新打破了資源的限制,降低了對勞動力的依賴。科技領先能帶來絕對優勢。

經濟不容孤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特性方面最突出的改變是各國的經濟關係由主從變為相互競爭。一九五○年代,美國是唯一的經濟主導力量;六○年代,歐洲和日本迅速崛起。七○年代末和八○年代初,美國的領先地位開始受到挑戰,同時一些新興工業國家攀向經濟發展的高階。世界經濟從完全仰賴一國變成多國相互依賴;跨國公司、多國商業活動和全球資訊服務網的成長,更加強了這種互賴的情勢。七○年代初期,金本位制崩潰,資金流動的數額和速度增加,「世界經濟」的時代到來,全球經濟體系就此轉變,再也不能恢復舊貌。今天,任何國家要想孤立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獨力發展經濟,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近年來,全世界已經形成整體經濟,那麼,保護主義問題又怎麼會成為國際會議中的主要論題呢?為什麼許多美國人覺得要糾正當前的許多歪曲現象,捨保護主義之外別無他途了呢?

確實,我們正面對一九三○年代經濟不景氣以來,全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大災難。上一次貿易戰的一切因素都還存在;在各國深切相互倚賴的情況下,世界性的貿易戰可能導致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災難,甚至危害到許多人拋頭顱、酒熱血換取來的自由民主體制。在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經濟穩定就等於政治穩定。我們必須探尋這反諷事件的根源。

國際貿易退化到保護主義,其原因是複雜且迂迴的。它絕不僅是民主黨主宰美國國會或美國貿易赤字擴大所致-這些是果不是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嚴重的情況不是一年甚至十年內形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成了唯一倖存的健全經濟,於是它以民主十字軍自任,兼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當時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缺少外匯,它們的經濟發展大都是依循一個模式-由進口導向轉為出口導向。同時,多數國家為培植自己剛萌芽的民族工業,都採取了若干保護政策。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戰後頭三十年裏,美國和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往來一直是互惠的:美國輸出科技和機器,換取廉價的消費產品;開發中國家則建立其民族工業,繁榮國內經濟,並藉著經濟上的繁榮,致力於穩定的民主政治體系。許多國家的經濟就這樣成熟了,沒有一國願意分捏美國「世界經濟動力」的重任。美國經濟也愈來愈走向消費導向,一九八五和八六年的國民生產毛額成長,主要就是消費者支出額增加所造成的。

從一九八○年代初期起,美國不僅在初級產品上逐漸失去競爭力,在高科技領域內亦然。美國經濟成長漸趨遲緩,美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經濟,主要結果是刺激了消費,但是美國已經入不敷出,這是聯邦預算出現差額赤字的主因。擴張性的金融政策又以人為方式增加了美元的面值。這些問題都使得原本已難負荷的美國貿易逆差更加惡化。

保護主義不會消失

此時其他國家又趁機牟利,許多國家漸漸把美國市場當作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而懶於開發其他市場,致使美國政府一時難下決心,減少預算赤字。這些國家只求保有並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這種情況顯然不能長久持續下去,可是許多國家緊抱著這一種富源不放,不知利用賺來的錢開發兵他市場。

目前的體制雖有種種弱點,卻不可能指望有一種全新的體制及時取而代之,阻遏當前的保護主義浪潮。我們必須承認,照今天的世界情勢看來,全然自由的市場經濟是無法實現的,保護主義已經存在;將來也不會消失。

然而,我們總得著手進行多邊對談,設法訂定多邊貿易協定。現有的貿易談判都是雙邊的,以美國為樞紐。關稅暨貿易總協定有土崩瓦解之虞,主要是由於各會員國又各自簽訂了特定商品的多邊或雙邊協定。雖說短期而言雙邊協定解決兩國間的貿易紛爭似乎很有效,長期來說過多的雙邊協定終會影響世界經濟的和諧。解決貿易問題,我們一定要從全球的利益著眼,重建國際規範,而不應片面個別地處理。當此艱困時刻,各國都要多為別人設想,委曲求全。

與全世界和衷共濟

時機雖然不利,中華民國卻表現甚佳。但要想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繼續閃亮,我們得和全世界和衷共濟,負起應負的責任。我們要明白,以國家自主權為理由,違反自由市場原則,是很難自圓其說的。不錯,掌握國家主權是維持國內政治和社會穩定所必須的,可是在今天,民族主義已不再是愛國主義的同義詞。

中華民國應該多盡一份力量,縮減貧國與富國之間的差距。我們可以片面開放市場,邁向經濟自由化,來幫助太平洋鄰國。成長可以用量來計算,發展卻是質的提升。我們是新興工業國家,應該擬定財經政策,刺激國內市場,協助世界經濟的運轉。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不僅自己加入全球一體的新金融市場,也要鼓勵民間企業共襄盛舉。

近在眼前的機會

目前世界金融流通量過高,是貨物流通量的五十倍。其實,適當的貿易與資金流通,可以紓解低度開發國家的債務重擔,也可為國內製造商開闢更多的市場。今天的世界資金市場有利於減輕債負,這主要是透過以商品抵償債務的方式:低度開發國家的貨物以折扣價格出售或抵銷債務,債權國將所得債款轉入債務國的中央銀行帳戶,再在債務國轉投資。這樣,不僅投資人可以相當高的利率取得資金,債務國政府也不必為償債煩惱。

菲律賓、巴西、墨西哥、智利和阿根廷都在用這種方式償付債務,厄瓜多爾、牙買加、宏都拉斯和委內瑞拉也正考慮這麼做。在這火燒眉睫的當兒,也有著近在眼前的機會。

中華民國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隨之也成了國際社會不可分割的部分。今日,國家利益大致已與全球福祉合而為一。中華民國即將躋身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競賽場,擔負更重要的任務。

(尹萍譯)

(張安平為中國嘉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