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似乎愈來愈喜歡擁有多重角色。
歌星已經出書,作家開始出唱片,棒球投手同時也是知名歌手……。
一場晚會裡,主持人用一連串的頭銜介紹出場的來賓:「他是名嘴、名歌星、名作家、名節目主持人。」一個人的身分,已不是三言兩語道得盡。
公眾人物如此,尋常人物亦然。何小姐白天為貿易公司運籌帷幄,晚上到了自己一手布置溫馨如家的咖啡廳裡,她是親切的女主人;李先生是外商公司組織中一顆重要的螺絲釘,另一天,當他出現在和朋友合開的裝潢公司時,他是出資也出點子的老闆。
只要有能力,為什麼不做個「多職人」?就連計程車上,善於把握機會的司機,也在座位旁兼賣起首飾、玩偶和健康食品來。
朝「全力位」發展
趨勢分析家說,「後現代」的一大特徵就是疆域泯滅。原有的框架被打破了,不再是黑與白的截然對比,既然沒有了疆域之分,角色可以游移在不同領域間。
工作,不是只做一種;職業,也不再只是執守一業。套一句時髦話,人們可以朝「全方位」發展。
張大春是這一年最忙碌的作家。寫書、出唱片、演戲、主持電視節目,再加上原有的教書和寫專欄,他充分發揮了「三機一體多功能」。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從報紙連載發展成書籍、唱片,甚至成戲劇,張大春決定就此打住。「我不會再用舊的題材,」他的新構想是寫一本關於武則天的書,叫做「母儀天下」,內容混雜了歷史小說+自傳+色情小說+學術論文+捏造事情+……。他認為:「文體一旦固定,就會死掉;不同的類型互相揉合,就成為一個全新的東西。」
求新求變不是口號,在後現代的今天,是生存的要件,也是動力。疆域既然打破,彼此跨越、重新組合,自然就有新貌出現。
於是唱片公司碰上了職棒選手,為黃平洋作詞譜曲。麥克風和棒球,歌迷和球迷,沒有什麼是不能結合的。
於是廣播電台找上了作家,張曼娟要製作兼主持一周六天的常態節目,在青春網上和年輕人談心。
原本只是教書、寫作,日子單純得不得了的張曼娟,為節目開始走訪各地。踏入廣播對她而言,是圓小時候的夢想,也是多一個傳播的管道,她覺得讀文學的人漸漸少了,「如果你不再看文學了,好吧!我就說給你聽。」
多職人就多管道,大提琴家張正傑也是因為這樣,進入廣播間裡和人談古典音樂。
一場音樂會,就算在最大的國家音樂廳演奏,也頂多兩、三千名聽眾,但是透過廣播就不只了。前年十月主持中廣「弦外之音」以來,張正傑即使到台東、澎湖演奏,都可發現因廣播節目而認識古典音樂的忠實聽眾,早已鵠候在那兒。
追隨著張正傑的廣播工作軌跡,可以觀察到如今不僅職業的界域已泯,連工作時間也難以用常規界定。張正傑已養成隨身帶錄音機的習慣,在維也納的咖啡廳、在多瑙河畔、在阿爾卑斯山麓,他隨時記錄下心情,再化成錄音間裡的節目。所以,他可以隨時在工作,也可以隨時在休閒。
人才不忠的時代
前幾年興起的「個人工作室」,把這種「工作的無限性」發揮極致。個人,可以游移在一會兒是老闆、一會兒是員工的角色間;工作,也可以是三天不開工,或者是二十四小時不休息。
這幾年建築設計界也發現,強調創意、專業的建築師漸漸游離出來,自立門戶。他們不想再依附大公司,也不認為自己只可以蓋房子而已,有人參加社會運動、有人勤於筆耕,角色日益多元。
文化評論者孟樊稱遠是一個「人才不忠的時代」,不忠,是因為人才忠於自己甚於組織。也許忠於自己的欲望,也可能忠於自己的成就感,更或許忠於自己的興趣。
「Peter’s cafe」的主人就叫Peter,和太太無心插柳在台大附近開了一家美國風味的小咖啡廳,他在公家機構是個高階主管,卻覺得在不到十坪大的咖啡館忙進忙出,才是他真正的工作。在那裡,他不須武裝自己,和客人的隨意談心也絲毫不帶利害關係。
選擇了多職,也等於可選擇用不同面貌待人處世,
孟樊舉自己為例,詩人、講師、副總編輯、專欄作家集於一身。身為出版社的副總編輯,雖是高級主管,卻有組織內的角色限制;所以他多半希望以專欄作家姿態出現,此時,他是擁有獨立言論的文化評論者。
如今的工作者,要求的是獨立思考,追求的是自由風氣。還有,「人都喜歡自己是popular受歡迎的,」上奇廣告媒體總監李志恆道出關鍵,多職無疑可使自己接觸更廣,擁有更多認識別人,也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機會。
「利益輸送」+「分擔風險」
角色愈多重,人脈愈豐沛。誰不想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同時悠游於不同的領域之間,若用現實的角度解釋,是一種「利益輸送」(如買黃平洋專輯的百分之八十是球迷,歌迷和球迷的利益可互通),是一種「分擔風險」(擁有多個職業,就不怕其中一個忽然失業了)。
若從感性的眼光來看,是尋求「多活一次」的滿足感、過過不一樣的生活。「這社會有更多的可能,每個人生活中也有更多的可能,」作家張曼娟語帶憧憬,「人只能活一次,多了不同角色,這一生不是更豐富?」
也許公眾人物的體會最深。「群眾在渴望歌手成為多重角色,」位居全國十大偶像歌星之一的伊能靜扳指數來:要會唱歌、會演戲、會上綜藝節目玩鬧、要像博學家(上知識性節目時才答得出來),還要是慈善家(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她最想做的是「寫字的人」。二十三歲的伊能靜已經出了三本書,唱了多年的歌卻覺得寫第三本書才是她生涯的轉捩點,她和青少年談心談道理,也談出了她另一篇的生命格局。
儘管身兼多職,也要用心經營方有所成。
音樂家張正傑的點子特多,總是親自做採訪。製作義大利音樂家羅西尼的紀念專輯,他想起羅西尼曾做過廚師,乾脆卸下燕尾服的高高身段,帶著錄音機鑽進廚房裡和大廚暢談音樂和名菜。
三年前皇冠出版社首開藝人出書風潮,打破拿筆的人非得是作家的慣例。三年來藝人書潮起潮落,由人代筆者僅獲一時注目,唯親手創作、且持續創作如伊能靜者,作品仍在書市長銷。
不要有「潔癖」
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快樂多職人?可以勝任多重角色?
堪稱文壇全才的張大春說:「不停地累積經驗和知識,不斷地好奇。」更重要的,「不要有「潔癖」!」他的意思是,不要侷限自己不肯去接觸不一樣的東西,例如不肯碰電視、不肯看某類型的書、不肯打電動玩具等等。
「社會的網絡愈廣,個人多職的可能性愈大,」廣告人李志恆說。
社會在快速轉換,也在加速折舊,人們或許益發需要伸展出多重角色以為因應,以求生涯長久。未來,想想用各種主義來剖析社會的專家說的話:「社會將是沒有邊際的多元主義,人的能力愈來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