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選舉,許多人都會對國內的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廣電媒體,在選舉中所扮演的角色,產生許多的疑慮和批評。但是,每當選舉一過,批評的聲浪也隨之減少,然而問題還在那兒,從來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
年底立委的選舉又快到了,我們看到國內的廣電媒體又一如往昔,開始大量地在各種類型的節目中偷渡執政黨的侯選人,對民主社會中選舉的公平競爭基礎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然而,這些只是浮現在結構性因素之上的表象罷了,如果沒有具體的研究和統計資料作基礎,一般人仍然無法掌握我國廣電媒體結構性問題的嚴重性。
因此,讓我們先來看一些扎扎實實的統計數據,再進一步來思考隱含在這些數據後的社會意義及危機。
公器淪喪的結構性因素
澄社委託國內九位大眾傳播、法律及社會學者所做的一項名為「解構廣電媒體」的研究中發現,就電視而言,台灣省政府擁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台視股份;中國國民黨擁有百分之六十的中視股份;至於華視,國防部雖然聲稱只擁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但軍方透過高級將領操控的黎明文化基金會、華視文化基金會、國軍同胞儲蓄會,合起來實際擁有股權實力超過百分之八十。再加上三台歷任總經理除一人之外,全部是出身國民黨的黨務、文他事業系統和軍方政戰系統,而且清一色是外省籍人士。
廣播頻道被黨、政、軍系統占用的情況較電視有過之無不及。根據政大新聞研究所所長鄭瑞城的研究發現,若以廣播的發射機而言,調頻台部分,民營台只占有百分之三點八,而黨(中廣)、政府和軍方電台共占有百分之九十五點八的高持有率;若以電功率分析,黨、政、軍的占有率更達百分之九十八點二,幾乎完全沒有民營台存活的空間。
以上這些基本的數據,如再輔以一些相關的調查數據來思考,則更讓人悚然心驚。
國內例年來的一些閱聽人研究都發現,民眾最相信的大眾傳播媒體是電視。例如,由現任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潘家慶在民國七十五年時所主持的一項「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一九八六)」即發現,有百分之五十一點六的受訪民眾表示,電視是他們獲取新聞的第一來源;更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七的受訪者表示,電視是他們「最信任」的大眾傳播媒體;另有將近七成(百分之六十九點六)的民眾表示,若在電視、報紙和廣播三種媒體中擇一的話,他們願意保留電視媒體。
政大的選舉研究中心針對去年年底的國大代表選舉所作的選民投票行為研究中也發現,不論是台北市或台北縣的選民,他們最相信的選舉消息來源是電視,其次才是報紙。
公共領域不應被褻瀆
以上數據顯現的是一個寡頭壟斷、民眾卻又最常依賴它獲取消息,同時也是最信任的電子公共領域。這樣的一個公共領域,不但無法發揮公共領域的基本精神 作為公民自主論辯、型塑民意、制衡國家機器的憑藉,反倒淪為國家機器遂行其政治目的、確保其統治合理性的工具。公共領域作為民主國家公民理性論辯場域的神聖性被褻瀆無餘。
如果我們承認大眾傳播媒體是民主國家最主要的、有形的公共領域的話,則保障此一公共領域的普遍適用性,並不再受少數政治或利益團體宰制,應該是我們目前的當務之急。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