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在科技綁架、人際疏離的時代,孩子應該怎麼教?

專注自我、關注他人、理解世界!是提高孩子注意力的重要技能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5-04-09

瀏覽數 94,250+

在科技綁架、人際疏離的時代,孩子應該怎麼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兩位重量級學者「EQ之父」丹尼爾‧高曼與「學習型組織大師」彼得‧聖吉合著的《未來教育新焦點》(The Triple Focus)指出,專注自我、關注他人、理解世界,是提高孩子注意力的三項重要技能。

專注自我,能使生活更有目標,心無旁鶩進行手邊工作,控制不安的情緒;關注他人,才懂得將心比心,具備與他人共事的能力。前兩種能力容易明白,但第三種「理解外在世界」的能力,指的又是什麼?

簡而言之,就是「系統覺察」的能力。「每一個組織,都是以系統的型式在運作,」高曼說,如家庭、學校都是一種系統。具有系統覺察能力的人,能分析「我做了什麼,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的動態變化,並運這種洞見,改善系統裡的互動方式。

最簡單的例子是,我們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說出了傷害別人的話;事過境遷後,對方反彈,我們卻因為沒意識到自己先前曾傷害對方,而覺得莫名其妙。

由於系統裡的「成因」與「結果」、「行動」與「影響」的關係是動態的,使得問題並顯而易見,也沒有標準答案,更凸顯了「系統思考」的重要。

乍看很複雜?其實,系統思考可以透過上課來學習,而且美國許多學校已經在這麼做了。

聖吉常分享一段關於三名六歲男孩的影片。這三名男孩就讀的學校,相當重視系統思考。三人在遊樂場玩耍時,吵了起來,但他們走進教室畫了一個關於三人為何吵架的小圖表,認真討論了起來。

這張圖表有兩個關鍵變數:「傷人的話」與「感覺受傷」。這兩個變數用圓圈連在一起,代表其中一個增強,另一個也會增強。

在科技綁架、人際疏離的時代,孩子應該怎麼教?_img_1

當時正巧有個老師經過,便用手機把孩子們的說明錄了下來

一個男孩先開口說,「起先,我們聽到傷人的話,感覺受傷,接著就吵了起來,結果出現更多傷人的話,感覺更受傷,傷人的話就更多。」

另一個男孩補充道,「我們把所有可以中斷增強迴路的方法都想了一遍,這些都被打叉了(他指著圖表上打了叉叉的地方),因為……但,沒有用。說『對不起』有點效果,不過這些方法還沒試(再朝迴路裡其他地方指了指)。下次吵架就試試看吧!」

三人各自提出方法,想打破惡性循環中的施力點。集中一個男孩興沖沖地說,「如果循環裡出現的是『好話』和『美好的感覺』,那我們就能避免這個和這個(指著惡性循環迴路中的各個部分),讓整件事變得沒那麼糟,甚至能成為一件好事。」

另一個孩子聽完後,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本來就是正面的循環,我們根本不會有這些問題。」

這些孩子把原本充滿指責與憤怒等複雜情緒的狀況,轉化為一同尋找解決之道的正面能量,正是老師們最希望培養的團隊精神。

知識與美味同行,遠見請客西堤

此外,這些孩子並非資優生,也沒有特別之處,但長期練習系統思考,使他們顯得與眾不同。

那麼,系統思考者有哪些習慣呢?

在科技綁架、人際疏離的時代,孩子應該怎麼教?_img_2

1.分析因果關係時,練習看出時間差的重要性(例如,能看出做一件事的短期與長期影響)

2.找出預期之外的影響可能發生在何處(例如,在古蹟旁蓋一座人潮洶湧的步道,雖能創造收入,也可能破壞環境,引起反效果)

3.以改變觀點來增進了解(例如,為防止非法移民,警察能否當街攔人檢驗證件?如果你認為可以,當被攔的是你的親友時,你的感受如何?)

4.能辨識複雜因果關係的交互影響(例如,小男生研究「傷人的話—感覺受傷」這個增強迴路)

5.能看出系統結構對行為產生的影響

6.了解系統的架構並找出更好的施力點(例如,小男孩對「傷人的話—感覺受傷」這張圖的省思與改變)

7.提出假設,並加以測試

8.檢查結果,需要時就加以修正(例如,小男生想出介入的方式,打算下次吵架時試試)

9.願意從大局著眼

這套方法,各年齡層的學生都適用。

好書推薦:《未來教育新焦點》;2015天下文化出版/作者:丹尼爾.高曼;彼得聖吉

在科技綁架、人際疏離的時代,孩子應該怎麼教?_img_3

(首圖來源:iphoneincanada/圖片提供:天下文化)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