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市長柯文哲「開放政府,公民參與」的競選理念,台北市政府今年社福預算的施政重點採取「公民咖啡館」的形式,日前邀集近百位公民團體代表激盪創意,討論如何打造對老人友善的城市、平價的托嬰環境、安全的無障礙空間等20個社福大議題,凝聚共識,再決定預算分配的方向。
柯文哲公民咖啡館開講前,先撂了一句英文諺語說:「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意思是說,你覺得自己對一個人很好,但對方不見得會喜歡。施政可能也是這樣,社會局預算有168億元,占市府預算1/10,但花錢要有效率,也要符合實際需要,只有需要的人才知道需要什麼。透過公民咖啡館的形式,市府打造一個參與平台,由下而上來指出問題所在,提出解決方案,讓社福政策更符合所需。
「公民咖啡館」的理念,緣起於美國1995年一群民間人士創始的「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
當時以組織和溝通見長的管理顧問布朗(Juanita Brown)和大衛.伊薩克(David Isaacs)在加州一場聚會中,發現這種邊喝咖啡、邊聊天的輕鬆對話,很難匯集眾人的智慧。「世界咖啡館」在歐美流行多年,包括美國惠普、德州大學、墨西哥公益事業基金會、新加坡政府等,都曾採用這種對話方式,為組織謀求最大利益。
在討論過程中,參與者除了表達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聆聽」,並透過「連結」重新組合,找到新觀點或從沒察覺的盲點,進而形成共識與洞見。
落實到台北的社福方向,社會局長許立民表示,透過公民咖啡館蒐集整理到的3、40項意見,還會經過專家會議、共識會議彙整,其中若有已經在執行的政策,例如托老中心、托嬰中心,只要再多花一點錢,可以擴大辦理,就會立即執行。
「社福兒少婦老障這五塊,環環相扣,」許立民說,家中若有需要照顧的老人,雙薪家庭可能就有一人無法外出工作,收入變低,邊緣家庭的生活更會陷入危機,也會影響到小孩的身心與就學,問題都是綁在一起的。
對於剛起步的年輕夫婦,生下孩子就要養得起,迫切問題就是要讓幼托更安全、更社區、更平價。身障照顧則是理念推廣,如果交通、教育、都市設計時,都能有「通用設計」的概念,設計房子時把浴室的門加大一點,日後社會局就不用補助老人或身障者,再花錢改造成無障礙空間,也會省下很多費用。
1月底社會局先在網路上徵選社福與公民團體報名參加,熱烈吸引200多個團體報名,因場地問題,最後電腦選出近百個公民團體與會。
人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民咖啡館就是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