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濟中國的尖兵-台商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12-15

瀏覽數 12,850+

經濟中國的尖兵-台商
 

本文出自 1993 / 1月號雜誌 第079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二年的大陸,從「亞洲第五小龍」的廣東到老牌十里洋場上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火」都燒得熊熊旺旺。

老牌經濟特區深圳,不斷地向外擴張。

十一月天,深圳的空氣乾燥的擠不出一滴水,轟隆隆作響的怪手把成片丘陵夷為平地,內地來的廉價勞工再一擔擔把土挑開,繼續整地,深圳外圍的工業區如龍華、布吉,就是這樣開出來的。塵土飛揚是這裡最常見的景色,「你會以為走在垃圾場裡」,一位台商這樣形容他投資所在的寶安地區。

急著恢復昔日光榮的上海,中國大陸決定在一九九五年以前投資三十七億美元做基礎建設,現在已經熱到最高點。旅館一房難求,機票難求也高居各大城市之冠。十月底,上海往香港的等候機位已經排到十一月下旬。

陸家嘴金融區和外灘僅有一水之隔,熱門程度可說是浦東中的浦東。上海港務局副局長范增勝估計,年底以前陸家嘴有二十多棟高層建築要打樁。從渡輪往浦東看,數十具怪手伸向天空,交織成急切追求現代化的天空線。

鄧小平無疑是一九九二年國際政壇鋒頭最健的人物之一,十四大確定經濟改革路線,等於為鄧小平南巡講話背書。大陸今年重要的經改政策,包括對外開放內銷、服務業,地理區位上全方位開放,對內加強轉換國營事業機制、企業股分制改造等,使得兩岸經貿也互動地走上新的分水嶺。

「台商」的新意義

台商過去以外銷和製造業為主的經營型態,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調整,要在大陸開創新局。

早期來大陸的台商很多是匆匆忙忙把訂單轉過來,打帶跑的作法讓很多大陸人批評台商專搶短線、有洞就鑽,一些作法如壓榨勞工、搞男女關係帶壞風氣、財大氣粗等,連自己人都覺得汗顏,熟悉大陸的製衣公會總幹事洪洋介就說:「台灣人走過的路都像垃圾一樣。」

英業達企業董事長葉國一在工總主辦的投資研討會上就指出:「現在大陸可以做長期規畫,不要再像暴風圈一掃而過。」

愈來愈多台商是考察了再考察,深思熟慮後才踏上這片土地,發展的步調和過去完全不同。

隨著新的與賽者投入大陸,「台商」這個名詞正逐漸增添新意義,他們對大陸瞭解較多,沈吟再三才布棋,著重內銷、服務業,看上大陸科研人才,有時候聯合作戰,腳步快的試著把台灣的創業投資業務在大陸重現,由台灣當金主。

內銷管道對外開放,首先牽引出人的流動,已在大陸投資的、想來投資的台商紛紛展開又一波廠地考察,資金、人才將進一步跟進,而在地理區位上,北上南移是基調。

映象中冰天雪地的東北,九月舉行三胞會,有一、二百位台商參加,但是大會安排的活動幾乎找不到他們的身影,因為他們正馬不停蹄地看廠、找原材料配合,企圖在北國擴展企業生命。

電腦滑鼠專業生產廠家羅技電子今年才在浦東地區投產,現在已經開始在上海郊縣找地。到深圳不到兩年的達新電動製品(主力產品是吹風機),也為了內銷準備往上海附近進軍,副總經理蔡秀枝表示,第三產業、建廠、發貨中心都可能做,聽起來有無限的可能。

「中國真的動起來了」

確實如此,美國財星雜誌最近以「中國真的動起來了」,形容中國市場繁a可期。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去年兩度到大陸,當地公務員努力肯幹、肯學,讓他覺得「似曾相識」。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期盼更深,「在台灣的中國人很幸運,可以經歷一次經濟奇蹟,現在在大陸可以再有一次機會,」一位三十多歲的台商說。

十二億人的市場,幾乎全世界都視為肥肉。財星雜誌的統計顯示,如果把國內生產毛額依購買力調整,大陸每個人的國內生產毛額為兩千六百美元(台灣為六千八百美元),這樣的市場誰能忽視?

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認為,不能進入大陸市場,就好像市場缺了一個角一樣,大陸開放內銷,正是補上這個角的大好機會,否則對任何想發展的企業都有致命影響,「任何企業不能置身事外,」他說。

大陸最近要加入關貿總協,更被台商視為利多,認為市場開放指日可待,今年頻頻出招。

巨大機械決定在距上海六十公里的崑山工業區投資,從上海運籌帷幄大陸市場。在大陸數年有成的燦坤電器早就開始在瀋陽、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布點,蒐集市場資訊。為了提高知名度,九二年開始打車廂廣告,九月時還邀請一百多家百貨業者到廈門參觀工廠,不但九二年底要在上海成立發貨倉庫,九三年還要在鄰近地區建新廠,把生產基地往北移。

台灣來的高級消費品如蘇菲雅皮鞋、協荷名品也不甘落後,九二年進駐北京最繁華的王府飯店開專門店。王府飯店內樂音和咖啡香共舞,男士手拿大哥大,女士衣著光鮮。十二億人只要有五%金字塔頂尖的消費層,就是最好的客層。據說台灣代理的高價睡衣、化妝品也將加入。

蘇菲雅北京店裝潢得和台灣蘇菲雅專賣店一模一樣,設計出自台灣設計師手筆,招貼、促銷卡片都是台灣印的,大陸人面不改色的買下一雙九百人民幣的女鞋。

聯合作戰增加籌碼

台北市電腦業同業公會更以團體力量在上海市成立「電子一條街」,今年九月破土,三年後完工,加入的廠商佳英科技總經理張朗佳表示,現在投資,就是為了三年後有好據點作內銷。

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灣長於國際貿易,卻是內銷新手,更何況大陸市場複雜得超乎常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榮豐分析,大陸至少有十個不同的市場,消費品市場、原料、金融、勞動力市場、農民與鄉鎮企業之間、部門之間等,要發展十個市場,至少要五年、十年,而且需要大量服務業配合,而這正是大陸最欠缺的。

聯合作戰或許可以增加一些籌碼,減少一些障礙。

上海「電子一條街」首開風氣,但是台商合縱連橫,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王永慶的「長江計畫」。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宣布海滄投資案暫停後,表示要聯合國內石化同業在長江流域建石化工業城,用六十億美金巨額投資,上、中、下游一貫作業的石化產業內移為籌碼,換取大陸同意產品百分之百內銷。記者會上王永慶口氣堅定一如往昔:「一定要百分之百(內銷),一點都不能打折的。」

製衣、毛衣和針織三個公會也計畫籌資一千萬美金成立聯合行銷公司,在大陸主要城市作零售業務。市場調查顯示,大連人消費的成衣單價在五百到七百人民幣之間,彷彿是一座金礦。

許多原在大陸單打獨鬥的台商,也因為下游或配合廠陸續移師大陸,周邊產業漸成氣候,開始展現團體的力量。

深圳已經成了大陸外銷自行車業的大本營,在台灣配合多年的廠商現在在大陸的距離比在台灣還近,作自行車輪胎的建大工業最近才開始生產,總經理黃長發告訴顧客(自行車業者),現在可以不必有倉庫放輪胎了,未來還可以發展零庫存。

台商開始由純粹商人的角色轉為政商角色,有的透過公會組團考察,有的兩岸合辦研討會,有的由研究機構擔綱(如台灣經濟研究院),或是在當地自組台商聯誼會,企圖增加影響力。

大陸科研能力是寶庫

大陸科研能力也成為台灣產業發展的寶庫,和早期台商看重對岸廉價豐沛的勞力不同。

例如離上海虹橋區二十分鐘車程的漕河涇新高科技開發區和世界各地的科技工業區一樣,筆盲的馬路、冰冷的建築物,簡潔而冷峻;最近都是台商設立研發中心的重鎮,英業達、西陵電子、全友等台灣舊識到了這裡,照樣轉個身就會見面。英業達生產的「無敵」電子字典已經有大陸軟體人才的智慧結晶。

台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對外投資本來就有困境,如今大陸投資成本日漸升高下,未來只有大廠和具特色的廠家才能生存,一般的中小企業在大陸的發展空間已然有限。

上海波士頓諮詢顧問公司項目經理吳清忠卻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大陸未來會出現很多個王永慶,台灣的中小企業至少可以用資金投資未來的王永慶,將來當「王永慶」的合夥人。」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九一年,「斯米克現象」在上海造成轟動,媒體競相報導,斯米克是指原本虧損的國營事業合資後機制轉換,不到一年就轉虧為盈,由合資公司斯米克帶動風潮而得名,正是吳清忠所說最好的寫照。

吳清忠的經驗是國營事業或鄉鎮企業改為合資後,拜機制轉換之利,營業額至少會先翻上一翻,等投資者熟悉經營環境,和管理人員建立互信後再從管理下手,增強企業競爭力。論功行賞、分紅分股,當然都是不可少的要件。

到大陸較久的台商如裕響電子、燦坤不約而同地開始考慮在大陸股票上市。裕響電子董事長施毓龍表示,大陸市場現在已提供企業在國際上擴充的條件,在這種背景下,上市是必走的路。

怡富證券總經理許立慶分析,台商到大陸上市,至少有兩種意義,一是以前作短線的作風已經改成打長期戰,一是以前資金多數從台灣來,以後可以降低台灣資金流出的心理壓力。

莫之能禦的「經濟中國」

過去三十年,可說是美、日等國決定台灣經濟發展,今後三十年,在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流下,兩岸經濟的結正一日緊過一日。

去年兩岸貿易平均成長四0%,國貿局一再發出「過熱」的警訊,也莫之能禦。統計顯示,一九八五年以來,美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總額的比重由四八%降到三二%,轉口貿易暢旺是很重要的原因。

向前看可能更讓人震驚:兩岸貿易如果持續成長,十年後大陸就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當全世界都看好大陸提供的市場和商機時,向來靈活、企圖心強的台商怎能落後?

一九九二年,對台灣經濟衝擊之大,不亞於一九八六年那一波,在前一波裡,台灣四十年經濟成就遭到空前的挑戰,這一波,一個因經濟利益結合的「經濟中國」一步步根深柢固,走上一條不可逆轉的不歸路。

經濟學者、海基會副秘書長石齊平指出,台灣仍有獨有的優勢(地理區位處於東北亞、東南亞的心臟地位,人才素質可能全亞僅次於日本),要充分發揮台灣獨有的優勢,就必須運用高度智慧,妥善經營、處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石齊平特別提醒不要忽視了「台灣的價值」,他表示,台灣可供大陸參考的不只是經濟成就,而是大陸要順利走向市場經濟,面對社會、政治面的衝擊,台灣的經驗和人才,都是大陸不應忽略的。

台灣之於大陸經濟發展,原有非常複雜心情,同是中國人,希望「同胞」過得好,又擔心變成台灣競爭對手,更擔心被大陸「吃掉」,但是隨著今年大陸經濟改革「就位」,不管原先猜疑也好,逃避也好,或等待大陸自然改變(甚或變「亂」,台灣就可以置身事外),這種種心情既不切實際,可能也維持不下去。

新光紡織總經理胡僑榮表示,台商到大陸因之而起的種種問題,是全新的經驗,沒有任何地方的經驗可以抄襲,既然逃不掉、擋不住,台灣一定要面對問題;對外,如何處理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對內,喊了多年的產業升級如何更上層樓?

環境差、機會多

大陸不是沒有問題,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就坦率指出,「大陸的問題多如牛毛」,最嚴重的是沒有統籌經濟政策的單位,土地利用沒有通盤規畫,而且「內規」叢生,投資者難以適從。

沿海和內地觀念差距太大,生活水準差距愈拉愈大,更是未來發展的隱憂,前體改所成員孟繁華說:「廣東已經大水盪漾了,內陸還是半冰半雪。」要拉近差距並不容易。

在北京打響「頂好清香油」名號的北京頂好製油公司總經理黃文坤一語道破大陸投資的玄機:「這裡是環境差,機會多。」

大陸人、外來人都為機會瘋狂了。

「六四」彷彿漸行漸遠,在北京,在深圳,街頭常見鄧小平揮手致意的看板,上面寫著「歷史的抉擇」(紀錄片);一九九二年,整個大陸正以運動的狂熱追趕過去失去的時機。或許,台灣更應該抉擇自己的未來。

石齊平--猜忌造成低氣壓

大陸自一九七九年經改以來,從農村改革到工業部門,都是從小範圍開始,現在對商品經濟摸索告一段落,但是自由化、市場化仍相當有限,到今年十四大才大膽走上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雖然不是坦然大道,但自由化程度肯定會提高,內銷市場也會進一步開放。

台商在大陸投資一直以製造業和外銷為主,障礙逐漸撤除後,兩岸經貿會繼續增長。

從台灣發展環境來看,早期是投資環境惡化,促成廠商外移,但是最近投資環境有沒有改善?而且由最近趨勢來看,除了經濟、社會的變數之外,又加上政治變數,感覺上台灣愈來愈不確定。

如從國際來看,區域整合已是趨勢,如果未來區域間出現緊張情勢,會不會形成區域內部凝聚的力量?加速區域整合?

兩岸關係最困難的是互相睛忌、不信任,會造成低氣壓,對經濟縛手縛腳。

我認為,台灣應該儘早瞭解,台灣有獨有的發展優勢(地理位置和人才),要充分發揮優勢,就必須妥善經營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心存逃避只會對兩岸經濟造成干擾,對台灣經濟而言,扭轉兩岸經濟往來的趨勢,不一定對台灣有利,所以也不應該干擾或減緩。

台灣經驗不只是經濟經驗

大陸也沒有把兩岸關係理出頭緒,政治上把台灣定位為附屬地區,經濟上玩政治牌,效果是使台灣兩千萬人產生情緒(如一中一台、台獨),對大陸又有什麼幫助?我認為中共應該坦然承認,台灣的價值絕不止是台灣四十年經濟經驗,而是大陸要克服市場經濟的困難,非經濟方面,社會的、政治的,台灣都可以幫忙。另一方面,台灣主政者也要做出有助互動的事,而不是一味抗拒。

(何亞威整理)

葉萬安--各自為政,問題最大

我看大陸是不會變了,中國人不是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嗎?況且他們也積極想學。但是大陸不是沒有問題,其實他們的問題多如牛毛,最大問題是各自為政,財經部門缺乏統籌單位,大陸經改大家是摸著石頭走,更需要統合。地方包圍中央的現象已經發生。

大陸現在正在由計畫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財經部門應該分一部分人克服短期問題,另外要有一部分人訂出長期發展的方向。沿海地區不斷引進外資,各有不同步調,以後定型再來改就很困難。

例如土地現在不成問題,但是以後土地也是稀有資源,尤其是沿海,應該善加利用。如現在作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還可以,如果以後做,連拆房子都來不及。所以首先要全盤規畫土地利用。

及早規畫,未雨綢繆

另一個是人才培育。台灣以前是留學生出國留在國外,後來回來開創第二春,正好幫忙台灣產業升級。和大陸的人談話,可以發現出過國的人比較謙虛,一直在國內的就比較自滿,有的還堅持過去作的沒錯。大陸發展市場經濟,更需要工廠管理人員、財務分析調度等各種人才。

大陸也很想學台灣經驗,但是台灣是小島,協調容易,大陸各省發展不同,所以引進台灣經驗時需要調適,而不是全盤接收。最好兩岸學者聚集一堂,把兩套發展制度作全面檢討。

例如大陸股市熱,他們認為台灣也一樣,可是台灣是最近五、六年才發展泡沫經濟的,而且有三十年經濟基礎,所以還挺得住。但大陸才起步十年就發展成這樣,有的一頓飯就吃掉一個月薪水,而大陸基礎脆弱,這是致命障礙。大陸不單要瞭解台灣正面經驗,也要瞭解台灣的負面經驗。

至於台灣本身,我認為只要政治社會安定,不會有問題,台灣環境周邊設施完整,加上最近幾年台幣升值四0%,工資漲了八0%,出口還可以維持,就是因為產業已經調整。從出口結構也可以看出台灣產業結構正在轉型,只要有的產業出口成長快,而快的正是台灣要發展的,就沒有關係。

(何亞威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