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勢力、財力,壓力
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展開,選民們氣憤地在嚷:為什麼我們的民主政治產生了這麼令人失望的候選人?即使出現了三個,我們不是在選那一欄「最好」,而是被迫在選那一個不是「最差」?
萬里之外的台灣,也正展開立委大選的序幕;台灣的選民也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美國有較獨立的司法、較公正的輿論。較關心的選民、較悠久的民主傳統,選舉的結果雖不滿意,但還可接受。台灣呢?
台灣選風已接近不可收拾的地步。被提名的候選人,除了某些人值得尊敬,應當選之外,關心民主政治發展的人,都會痛心地指出:一些人之獲得提名,主要是靠勢力、財力與壓力。我們從小被傳授的「選賢與能」,只存在三民主義的教科書中。
(二)民主的大陷阱
民主政治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但必須走;正如它是一個最壞。但比其他制度還是好的制度。
台灣在學習過程中,當然會遇到挫折,但要避免陷阱。最大的陷阱之一就是選出來的民意代表,缺少品德,但不缺少財勢;缺少政治抱負,但不缺少人脈關係;缺少為民服務的觀念,但不缺少利用職權想發財的花樣。
如果這類型的民意代表得以當選,試想有多少位首長敢「不接受」關說?有多少項公共政策不會被扭曲?有多少種工程投標不會被壟斷?當他們以動聽的說辭做公開質詢時,像一位代表真理的天使;私下以威脅口吻做場外交易時,就變成不折不扣損傷人民利益的魔鬼。
事實上,台灣兩千萬人民,還沒有充分享受到民主法治之果時,都已嘗盡其苦。
民意代表的職責之一,是以超然的公正立場來監督施政;現在在人民心目中,更需要監督的不是政府首長,而是他們自己。正如剛成立的「國會觀察基金會」所沈痛指出:由於少數議員無所忌憚的作為,產生了國會六大亂象:任意毀損公物。羞辱備詢人員、任意行使特權、擴權增加待遇、挾權包攬業務,以及怠忽法案審查。
選民們終於等到了可以投票的一天。當提名過程充滿妥協性時,選民變成了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裁判者。如果不認真地去裁決,那就只能接受這句老話:「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民主。」
(三)投票的標準
問政的品質已經情勢危急,最後的挽救機會,就在這一次十二月下旬的選舉。讓我提供五點做投票的參考:
(1)對競選代表的省籍、性別、學歷都不需要挑剔;重要的是候選人有公平之心、正義之情、沒有省籍情結、沒有性別歧視、沒有學歷優越感。
(2)對候選人的人品、政見、專業精神要百般挑剔;人品是最起碼的條件,沒有人品一切不必考慮。
「政見」反映出他們的政治立場。每一個選民有他自己的偏好,但必須要有大格局思考,以國家整體利益、人民長期利益、以及中華民族未來利益為重。
「專業精神」表現出他參政的認真程度。身兼多職、外務太多、專想發財的民意代表,不僅角色混淆,而且無法專心問政,即使問政也無不與他自身利益有關。
(3)當選人大放諾言,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補貼(如健康保險),而同時沒有說清誰來負擔成本時,選民要特別當心,對這種虛報佳音的天使,要嚴格追問。
(4)當選人冒了講實話的風險(如較多的公共建設,就要付較多的稅),選民們不要輕易排斥。
(5)當其他條件相近時,如果候選人能夠主動公布私人財產、競選經費以及經費來源,應當予以優先考慮。誠實與守信還是值得鼓勵。
(四)不做可憐的選民
放眼各國政情,我們不得不說:極權可惡、民主可悲、選民可憐。
正如中華民國道德重整協會所發起的「乾淨選舉」,讓我們不做沈默的、可憐的選民。讓我們做挑剔的大眾,選出一些有品、有格、有守、有為、有台灣情,又有中國心的民意代表,為當前混濁的政治開創一股清流。
選民們今天不做民主的主人,明天就淪為金權的附庸。主人或附庸全在一票之間,不可不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