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美學大師漢寶德教授於2014年11月20日逝世,享壽80歲。漢寶德家屬25日下午舉辦追思會,總統馬英九親自到場頒發褒揚令,包括誠品董事長吳清友等上百位文化、建築界人士均到場致意。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致辭時表示, 「對一個人最大的讚美,就是在墓碑上刻著這幾個字:『做什麼,像什麼。』」漢寶德是建築師、教授、博物館長、專欄作家,每一樣都稱職到位。
如今,許多學校校外教學必去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由漢寶德籌備並擔任第一任館長。許多藝術家的搖籃「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也是由他所籌備並擔任首任校長。
漢寶德早在1960年至1970年擔任東海建築系系主任時,就首度引進「評圖制度」,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幾個教授面前,教授講評好壞,學生可以辯解,這在國內是創舉。
拿到哈佛建築系碩士學位的漢寶德生前曾笑著說,當初留學哈佛,其實「沒學到什麼東西,」因為他出國前當時知名的建築書他早就讀過了。但是,在哈佛他學到人人都可以懷疑他人的價值,提出自己的論辯。他才明白,大學的意義,不是「學知識」,而是「學思考的方法」。
漢寶德畢生最掛心的是台灣的美學教育,曾發表《藝術教育救國論》。高希均教授轉述,人們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醜的風景是建築。」。漢寶德認為,那是因為美學的思維,還沒有進入生活與公共政策。19世紀法國的產品之所以能行銷世界,就是因為美感。台灣只有透過美感教育的提升,才能脫離代工的困境,政治與媒體的格調也會變好。
不過,在漢寶德自傳《築人間》中,他感嘆不斷向政府呼籲應將藝術教育統整,建立以藝術為中心的人文教育,歷史、詩文、科學,都可以藝術為中心施教。曾在2002洪榮村擔任教育部長時,接任「藝術與生活科」的召集人,花了很大力氣重寫課綱,希望國人的美育脫離僅是「勞作」的觀念。
可惜,當時換了新的部長杜正勝後,政策又改變,本來寫好的教科書印不到幾本就全部作廢了。他說,「我嘆一口氣,誰要我去倘這渾水呢?」之後,他仍透過寫文章、辦講座不斷推廣美學教育,直至臨終。他門下的弟子也表示會繼承他的遺志,讓台灣變得更美麗。
會場上漢寶德的女兒漢可凡,回憶起自己曾在每日清晨與父親在還沒有完成南藝大校園散步,感心於爸爸愛讀書、愛教書,常常帶學生到家中聚會,喝著母親煮的綠豆湯、討論建築與文化。在漢寶德已在加護病房病危時,仍用最後一點力氣,顫抖寫下:「我愛你們,老爸。」在場人士許多人都感動落淚。
「漢寶德教授追思紀念展」將展出20幅漢寶德生前墨寶、書信與手稿,於即日起至12月27日22:00前於誠品信義店六樓展出。
圖說:漢寶德在加護病房時,仍用最後一點力氣對家人寫下:「我愛你們,老爸。」
(照片提供:漢可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