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關於日本「競爭之神」的故事已經多得老掉了牙,稀奇的是,名聞遐邇的日式資本主義,不久的將來卻可能有個新的版本。
引發改變的是一個核心觀念--共生。
「共生」最早由日本政經觀察家水口弘一所提出。他認為日本已經在「經濟第一」的美譽中迷失了,未來若不想成為世界的公敵,就必須找出與全球各國「共生共榮」的競爭模式。
企業界傳播共生觀念
使共生觀念的火種燃燒開來的,則是一群日本企業家。
一九九一年底,包括新力、東芝、豐田、日本電氣等多家公司的總裁,聯袂訪問歐洲。他們從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一路下來,無論是歐洲政府官員,還是企業巨擘如飛利浦、飛雅特的主事者,口中只有一句話:「日本是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常勝軍,無人能夠打敗。」
日本總裁們的臉上並沒有欣喜之色,反而愈來愈難看。因為他們發現,歐洲人不再認為有可能以溫和手段突破日本的經濟攻勢;歐洲人現在只想築起籬笆,把日本商人圍在外頭。看來,除了攻取市場,日本還需要別的方法來突破全球保護主義的壁壘。
一行人回去之後,成為共生觀念的布道家。
新力公司總裁盛田昭夫今年一月在雜誌上撰文提出:「日本是否該把競爭力降一降?不要再一味地以市場占有率做為企業的首要目標。」
曾經是侵略性貿易軍師的盛田,形容自己「被歐洲業者對日本的憎惡所震撼」;他說:「日本公司付較低薪水、讓員工長時間工作,犧牲員工福利和股東權益,削價競爭,只為了追求海外市場的作法,無法見容於未來的世界。」
盛田昭夫的文章立刻在日本引發連鎖的迴響,因為共生觀念所涵蓋的議題可以廣及企業經營策略、工作倫理、國民生活品質,以至於環保政策;日本人開始認真討論:「我們是不是該放輕鬆點?」、「我們該不該生產那麼多產品?」
東京蘇菲雅大學日本研究學者阿部革南指出,共生觀念興起並不讓人意外,它只是適時整合了日本人在過去五年,對自身經濟發展的省思。
一級經濟,三流生活
「共生」對日本人的意義,不只是與其他國家和諧共存;對內,也代表了人民能共享國家的利益,個人能擁有更平衡的生活。
今年二月日本政府進行「國民生活輿論調查」,發現百分之九十的日本人認為日本是個富國,可是認為自己生活水準在「上」或「中上」的人,卻只占八.九%。「有錢的日本國,貧窮的日本人」,已逐漸成為中產階級流行的自我嘲謔。
日本國民感受生活品質提升的程度,遠低於國家財富累積的速度。事實上,日本國民消費占GNP的比例,這幾年竟然還下降了。
就像一名日本經濟學者分析的:「過去日本的國力幾乎都用在企業上;企業享有超低利率以及從股市、房市累積的資金,都只是不斷擴張,利益並沒有普及,老百姓的權益等於被剝奪了。」
日本這個出了名的經濟動物,現在要考慮的不再是怎樣能趕上西方,而是如何能在生活的格局與世界觀上,也活得像個經濟大國?
共生思潮的影響,已逐漸在日本的各個層面顯示出來了。
日本首相宮澤喜一就以建設日本為「生活大國」,做為施政最主要的口號。
宮澤的「生活大國」藍圖於今年三月出爐,其中指出所謂的「生活大國」,是「國民在生活中可實際感受到經濟富有、時間充裕、環境美麗、生活型態簡樸」。
宮澤表示:「生活大國的主張,意味著國家經濟成長應由人民全體分享。」
日本政府將在末來十年動用四千三百兆日圓(超過一九九一年日本國民生產毛額總數),改善與民生相關的基礎建設。他們所喊出來的也正是「使第三流的生活水準,趕上第一級的經濟規模」。
甚至日本人過去一向引以為傲的管理制度與生產模式,也在共生觀念的帶動下,成為檢討的要點之一。
一位日本管理人員的話饒富興味:「我們需要想一想,日本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去生產太多、太好的產品?」
延長消費品生命周期
因為過度講究品質,日本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十分驚人;有人估計過,日本消費品的生命週期平均不超過三個月;各國市場被一波又一波的日本新產品給打得招架無力,身為生產者的日本人也同樣精疲力竭。
東京電力的一名主管在最近舉辦的共生觀念座談會中,大膽提出過去日本職員難以啟齒的問題:「拚命加班、犧牲家庭生活,來換取競爭力值得嗎?」
日產汽車公司董事長米久日前就公開表示,汽車產品的生產週期應該延長,一方面減輕國外對日系汽車輸出的敵對態度,另一方面也給消費者和工人有個喘息的機會。
不只日產,豐田汽車公司也表示要把產品周期從四年拉為五年。新力和松下等大電子廠商亦有類似的行動。
為了宣揚共生的理念,由日本企業組成的經連團,今年還要派代表赴歐洲與亞洲各國巡迴說明。通產省則是史無前例地派了一組專家,協助東南亞國協建立銷售歐洲的產品規格。
今年六月地球高峰會議在巴西舉行之後,「環保」也成為日本人共生觀念的主題之一。
日本向有「雨林終結者」的惡名。東南亞地區的雨林幾被日本消耗殆盡;而日本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過度包裝習慣,也愈來愈不見容於現今的環保潮流。根據蓋洛普對二十二個國家所做的民意調查,只有三一%的日本人,願意為環保產品多付費;相對的,歐美都有六成。
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基於長遠利益的考量,表現反較民間積極。
就像明治乳業的一名高級主管指出:「日本不能在環境、資源上又像經貿一樣,被冠上掠奪者之名。我們要先與環境和平共存,才能在末來與世界各國和平共存。」
由日本通產省所提出的「新地球二十一」計畫,打算協助全球在未來一百年,解決過去工業革命兩百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將環保科技轉移至開發中國家。目前響應最熱烈的是日本的企業界,已有十六家參與其中。
此外,七個部會首長還以個人身分,參與了由東芝、東京電力等公司在不久前成立的「全球基礎結構研究日本基金會」,今年七月該會討論的主題是如何進行黑海地區的綠化。
幡然悔悟抑或故作姿態
共生共榮?對於日本這一頁新的經濟版本,其他國家大多仍存著觀望的態度。
一位美國駐日外交官指出,「共生」的倡導者盛田,兩年前才著書「能說不的日本」,強烈撻伐美國企業生產力差、眼光短淺,卻要日本做代罪恙羊。如今他立場突變,令歐美各界不得不懷疑,日本人只是為了降低來自四方的強大貿易壓力,而故作姿態。
與日本貿易逆差達七十億美元的韓國,反應則更直接;日本若有共生共榮的誠意,則應先解除對亞洲各國技術轉移的控制。
不過也有一些觀察家認為共生觀念將會對日本帶來重大的影響,因為它符合日本在二十世紀末,急欲尋求世界新角色的期望。
「日本從來不曾有這麼多階層的人,從這麼廣的角度來討論一個觀念,」德意志銀行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艾德勒指出:「更重要的是,「共生」得到了日本企業界的支持,它們比政府還有力量,改革將會從它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