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將屆,身為外地遊子,你會願意返鄉投票嗎?今年26歲的黃淑娟,是在台北租屋的上班族,老家在高雄沿海的小漁村,每次一到選舉季,她就必須舟車勞頓一番,不僅耗費時間,對她來說,龐大交通費也是一大支出。
「我都是搭半夜客運,清晨到交流道下車,爸爸載回家還要半小時,」她皺著眉頭說,想為家鄉盡份心力,但路途遙遠下,的確讓人望之卻步,「車資吃不消,返鄉投票是一大困擾啊!」
這樣的案例並不特殊,在外縣市求學或工作的年輕人,在投下神聖一票之前,還得先付出心力,讓許多人因而放棄投票。不過年輕人的角色至關重要,據統計,台灣20~34歲的年輕人口超過500萬,占可投票的人口比例為27.98%,也就是說,在有投票資格的公民中,平均每三位,就有一位是年輕人。
「改造政治的力量是青年!」公民組合理事長范雲認為,年輕人的投票率一向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政治骯髒、選舉沒有意義,加上返鄉投票的成本太高,「投票也形成一種貧富差距,許多人的經濟能力無法支撐,因此最需要發聲的階級,卻被犧牲掉了!」
殘酷的是,政治正不斷影響生活面貌。范雲舉例,許多人不到20歲就要當兵,但洪仲丘事件,反映出台灣軍方仍存有許多問題,而當要找工作時,22K政策,讓年輕人淪為被剝削的一代。30歲世代的年輕人,則是成為高房價下的無殼蝸牛,「政治決定現在,還有未來的20年甚至更久!」范雲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千萬別放棄,投票就是最直接的改變起點。
外界認為,今年318學運後,年輕人的政治討論比以往更熱絡,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會長楊旻恩對此感受尤深,「之前大家會說討論政治的人都是激進份子,但三月是個轉捩點,發現身邊的同學開始願意談,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更積極。」
如果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注度已發燒,該如何進一步行動,並增加返鄉投票意願?公民組合青年志工團和台大、師大、成大、中山等學生會發起「青年投票、翻轉政治」計畫,預計在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集資15萬元,規畫22條從大學出發的遊覽車專車路線,送年輕人回家鄉投票。
另一方面,此計畫也與共乘平台「Tripda」合作,在網路頁面上開設「青年返鄉投票專區」。Tripda台灣總經理王鶴穆認為,共乘不僅減碳,也能省下不少車資,一起回鄉投票則是實行公民權、連結在地情感的最好行動。
各界絞盡腦汁提升青年返鄉意願,但事實上,解決返鄉投票問題的根本,在於「不在籍投票」制度。目前大多數的民主國家都擁有不在籍投票規定,以此維護《憲法》權利,然而,一向以民主制度自傲的台灣,卻遲遲未能建立機制,外地遊子表達聲音的管道,該如何保障?
「青年投票、翻轉政治」計畫影片──我要回家投票
更多「青年投票、翻轉政治」計畫內容可參閱:www.flyingv.cc/project/4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