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11月中旬即將來台灣為《21世紀資本論》中文版出書站台,他鑽研財富分配不平均程度與原因,在全球形成風潮。依照目前時勢發展與發展,皮凱提來台勢必引發話題。
筆者並非視財富不平均為異常現象,亦未反對資本集中。但是如果一個國家因為稅負很少、借款利率低廉,而有利於資產炒作,特別是房地產,而讓其他人民買不起房子,則此種現象在政府治理就是一種病態現象。
政府施政是要治理眾人之事物,因此政府必須瞭解人民的根本感受。底下舉三個政府常提的經濟數據,但卻嚴重偏離人民實際感受。而這三種現象可做為審視「人民有過得比以前好嗎?」之指標。
首先,雖然政府依據「每年繳納個人綜合所得稅資料」計算之所得不平均的程度,並未惡化,但是人民的感受是否如此?
目前台灣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課徵,主要是薪資所得,而未明顯納入資本利得稅,而其中又以不動產交易所得最為影響重大。一般民眾可以不買股票,但普遍心理必須買房子。不動產交易所得利益,未列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徵,嚴重低估財富不平均的程度。擁有高資本的富者,因為稅負低,可以透過房地產交易迅速累積財富,使其實際可運用所得遠遠超過政府的統計,而一般民眾的所得主要是薪資所得,不僅皆被納入課稅範圍,而且還要拿剩餘所得去支付被炒高之房價的貸款。
2009年政府調降遺贈稅至10%,想要吸引台灣人海外資金回台,的確有吸引許多海外資金流入,但是卻未有適當規劃投入實質經濟生產,而是炒作房地產,導致部分房地產價上漲可以倍計。再者,台灣房地產是依公告現值課增值稅,因此只要公告現值未有變動前出售,即沒有稅之負擔。雖然隨後有奢侈稅抑制房地產短期炒作,但是因台灣利率低、房屋持有稅低,使得對於房地產炒作者影響不大。因而創造大台北地區與都會區房價與所得倍數上漲令人咋舌,使得年輕人、中產階級很難買得起房子。
當時在研擬調降遺贈稅時,若能搭配實質經濟投資、以實際交易價納入所得稅課徵,就不會有目前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民眾感覺所得不平均甚高的情況。同時若將這些稅收用於提升在台灣之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投資,或者是社會住宅興建,則有助於提高人民平均薪資與抑制房價漲幅。
其次,為何政府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情形小,但一般民眾到菜市場、超級市場購買每日三餐的食材時,同樣的一千元所能購買的東西愈來愈少?最主要的是目前消費者物價指數衡量,「官方所探用」之設想的一籃子物品,與「民眾經常購買」之實際一籃子物品的權重不同;若再加上還要支付被炒高房價的貸款,則一般民眾之購買力可能遠不如從前。
再者,為何這十幾年來,每年平均經濟成長(已經是實質部分)有4至5%,但是人民平均實質薪資卻倒退十幾年前,動也不動?主要是目前台灣產業結構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例如:日昨政府公布今年9月外銷訂單金額創新高,但是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也創新高,達55.6%。因此原本要在台灣生產、投資,大部分移到海外,自然台灣民眾的薪資不會增加;而且此所產生之利潤又歸於資本擁有者,因此又加大實際之所得不平均程度。
上述三種人民感受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刻,否則將動搖台灣社會的和諧性。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