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林榮三的金三角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2-09-15

瀏覽數 30,150+

林榮三的金三角
 

本文出自 1992 / 10月號雜誌 第076期遠見雜誌

黃澄澄的金塊密集出現在電視黃金時段,招徠觀眾訂報;報紙頭版不斷提醒「一生只有這一次機會,聰明的你,先訂先贏。」訂報人說:「訂一份就當做簽一支(六合彩)。」

自由時報「一擲千金」的驚人之舉,宣告台灣報業已進入「報紙可當彩券賣」的時代。

自從民國七十六年,以刊登「大家樂」明牌暢銷一時,自由時報再度針對人的「賭性」猛力出擊。

不同的是,前次明顯「以賺錢為目的」,這回「不計成本」投下一億六千萬元,多位傳播界人士一致指出:「它不是為回收,而是要擴大影響力。」也有人索性以「金權輿論」名之。

自由時報的主要投資者--監察院副院長林榮三家族,握有財富、權位和媒體金三角,他們「因富求貴」、「由財求勢」的作風,於此似乎流露無遺。

今年五十四歲、腰纏萬貫的林榮三,爭取副院長一職以遂「光宗耀祖」之願;英文名片上也自行加上「Hon.(Honorable)」的敬稱。為了扭轉社會形象,他改變過去「默默耕耘」的作法,出資三億二千萬元成立「林榮三基金會」。

面容黝黑、不脫泥土味的林榮三,至今最難忘祖父的貧窮和父親的勤儉。在蘆洲開輾米廠的父親,每晚打烊後,把當天的行事用毛筆寫在看過的報紙上,餐廳、走廊、倉庫的牆上貼得滿滿,以此教育三個兒子。

土地變成聚寶盆

林榮三和兄長林堉琪,林堉磷後來以聯邦、宏國、宏泰三公司在房地產、建築業界各據一方。他們的經營眼光獨特,比如我國退出聯合國、中日、中美斷交時,資金大量外流,他們卻大批買進土地,日後都成了聚寶盆。

但是,也有人指出,台灣近二、三十年來農村都市化,人口大量集中,房地產暴漲,才是林榮三快速聚集財富的主因。

根據卓越雜誌今年四月的「台灣百大富豪排行」,他的財富淨值達三百億元;一位舊屬形容,他擁有的土地,「一年蓋一千棟,十五年都蓋不完。」但他真正的財產額,是外人難以查證的。而他綿密的血脈、錢脈和人脈,更形成外界所稱的「三重幫」。

財團炒作土地造成房價居高不下,是近年社會「不平則鳴」的重要原因。因此林榮三當選監察院副院長時,「無住屋組織」曾「送鐘」到監院門口,抗議「靠房地產暴利起家」的「林瓏山」就職。

但林榮三悻悻然表示,責任應在政府,「無殼蝸牛」們理當轉向行政院、內政部抗議。

經常笑謎著一雙眼的林榮三,言談舉止揉合了鄉土原味和官場的矜持,偶爾一兩句成語說不上來,秘書機敏地在旁提辭。追溯他當年與政治結緣,可說是國民黨與地方派系結合的典型。

民國六十四年首屆增額立委選舉,省議會「五虎將」之一的宜蘭籍在野人士郭雨新,來勢洶洶;國民黨心存忌憚,請出了當時事業已具規模、仍是無黨籍的林榮三,與郭雨新抗衡。

當年的國民黨省黨部主委梁永章清楚記得,林榮三一度認為國民黨未公平配票,有意退選,他曾親訪安撫。那時林榮三已投下不少財力,家裡大擺筵席,「深怕投資下去不當選,划不來,」經梁永章勸解後才釋懷。

賄選官司被駁回

那次選舉,林榮三高票當選,郭雨新則是「落選第一名」。郭控告林榮三以酒席、香皂賄選,當選應無效,後來被高等法院駁回。

「無住屋組織」發言人曾旭正則指出,國民黨為換取地方勢力對政權的支持,向來有意無意將土地、營建等領域的經濟利益開放給他們,四十多年來兩者已成為密不可分的共生體。

一任立委後,一般人認為,林榮三挾雄厚財力轉戰監察院。他至今已擔任了兩屆「柏台大人」。

商職畢業的林榮三,似乎非常介意外界對他「低學歷」的批評,自我調侃「別人是博士,我是博土」,又說「學歷不代表能力」;而他倒也不像某些人花錢去國外買個學位。

一位熟悉監察院的人士指出,十二年監委生涯,林榮三「勉無大過,但也無赫赫功。」

雖然去年擔任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副主委,但他持有三重幫「靜靜吃三碗公」的鴨子划水姿態,直到今年初力爭副院長一職,才平地一聲雷叫人驚覺他「已經很大了。」

儘管輿論的反對聲浪一波高過一波,在國民黨中央不置可否下,「擁林派」將林榮三推上了副院長寶座。

這是國民黨九十八年黨史中,第一次未提名五院副院長。一位國民黨籍監委也點明,開放競選就表示「黨承認林榮三的實力。」

事實上,林榮三的「實力」是「選舉至上」的國民黨不敢輕忽的。

一位監察院人士說,歷次選舉,林榮三對黨籍候選人多有資助,去年國大選舉他就輔選了台北縣五位候選人,「中央對他很器重。」今年立委選舉在即,國民黨仰賴他更殷。

人脈廣佈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有財更有人。在各級議會中,如台北市議員陳政忠、省議員劉炳偉、國代謝隆盛和立委蔡勝邦,都被外界視為「三重幫」人馬。而今年立委選舉就有蔡勝邦、陳政忠、陳宏昌、劉炳華等人參選。

報紙報導,監院副院長改選當天,由省市議會和國大來的「外籍兵團」,親赴監院為林榮三坐鎮拉票,充分展現他擁有的後援力。

雖然有人形容林榮三在監院足以「呼風喚雨」,他卻很少外顯鋒芒,平日會議中也不常發言。

但「默默耕耘」的他在監察院中卻有相當人緣,像許炳南、陳錫章等委員,外界就認為是與他合作無間的搭檔。

每月一次的院會,林榮三總是殷勤地與同僚握手鞠躬;各委員生日,他常親至辦公室致意;逢年過節也禮數週到,給人很「古意」(憨厚)的感受。

日前「林榮三基金會」成立,董事名單中不乏聲譽卓著的政界人士如陶百川、馬樹禮、謝深山、陳重光等人。而享有清譽、七十六年競選監委連任失利的前省建設廳長李存敬,如今也已受聘為林榮三家族投資的聯邦銀行董事長。林榮三的人際網絡可見一斑。

媒體經常批評,一些監察委員利用職權維護自身企業、包工程、兼充司法黃牛,但林榮三最自豪的就是「從未利用職權賺過一毛錢」。

他常對參選立委的外甥陳宏昌說:「如果為了政治要偷雞摸狗,不如回家蓋一兩間房子。」而多位觀察監察院的人士也指出,相形之下,林榮三在這方面的確較為守份。

消極地把關

不過,一位政治學者表示,以林榮三日前的企業規模,已不需積極地藉職權牟利,只需「消極地把關」,因為他的利益已上涉土地、財稅政策、反托辣斯法等中央法令,需要中央級民代防範「反體制」的政策制定。

監院政制後,下屆監委將由總統提名,國大同意。林榮三不滿媒體對他的批評,語帶怨憑地表示「不知是否還有再奉獻的價值。」

但他的好友陳錫章說:「他無論如何想留下來,總是有面子。」而關於他「更上層樓,志在院長寶座」的揣測也時有耳聞。

林榮三家財萬貫,但不改幼時養成的儉省習性。

平日在監察院,午餐他常以二十五塊錢的便當解決。與林榮三合辦自由時報的吳阿明說,林榮三有時還穿著有破洞的汗衫。有次他們外出看工地,在路邊吃擔擔麵,吃剩的豬舌豬耳朵,他還包好帶走。

林榮三立委任內,南京東路的聯邦商業大樓落成剪綵,中午請賓客吃排骨飯便當,他也要妻子把吃不完的排骨存放到冰箱。

「錢對我已經沒意義,但做生意不能輸人,」林榮三曾私下對友人這麼說。做生意如此,從政亦然,而掌握住媒體,更擴張了林榮三的社會影響力。

位於南京東路的自由時報總社,穩穩坐在聯邦銀行頂上,似乎象徵著林榮三以「財」拱托「輿論」,亟欲辦一份「全國第三大報」的企圖心。

淡化與報社關係

林榮三對外極力淡化他和自由時報的關係,聲稱一切由社長顏文閂全權負責。自由時報記者不准進他在監察院的辦公室,他連報紙總編輯的名字都顯得「記不清楚」。

但是,林榮三今年初爭取監院副院長時,各大報刊雜誌一片抨擊,自由時報則採低調處理。

八月五日,國民黨中常會為土地增值稅依成交價課征一事激辯,該報七日頭版標題引用「省議員指有「打壓本省地主」政治因素」;十一日頭版頭條引述部份立委指稱,「執政黨極右派勢力不無藉此逼使台灣企業出走到大陸投資,加速促成統一的政治企圖。」。

至於當「主流、非主流」之爭未歇之際,關心政情的人士多將該報歸為「擁李派」。

今年二月二、三日曾以顯著篇幅刊登「敬請李總統連任」的新聞和專文;五月二十、二十一日李總統就職二週年時,發表「他們誤解了李登輝總統」長文,只是其中兩例。

身為國民黨籍要員,林榮三擁有的報紙屢次搶先曝光軍方消息、大幅報導民進黨和台獨新聞,往往也引人矚目。

台灣本位

土生土長、靠土地致富的林榮三,基本上是位依戀鄉土、「台灣本位」的人。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也毫不諱言,只要中共不武力犯台,他有條件地贊成台灣獨立。

一位資深政治記者觀察道,台灣的統獨爭端仍塵埃未定,自由時報此時顯然以「偏獨」的立場設定兩大報之外的市場區隔,在選舉季節打鐵趁熱。

而在台灣報界,一份報紙大約要發行三十萬份才有相當影響,據多位傳播界人士估計,自由時報現在約有十萬份發行量,此次投下巨資,正是朝這目標大步邁進。

在三權分立的西方國家,媒體被視做等量齊觀的第四權,在台灣則不啻為五權之外的第六權。

在台灣,很少有第二人像林榮三,擁有財力、身為監察副院長,又自有媒體;他手握金三角的影響力,是這個社會不敢也不該忽視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