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是你、是我、是他,儘管日日都在消費,但是他們似乎是一群沒有聲音的人。
遠見雜誌做的消費者調查發現,消費者認為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依序是:商人哄抬物價、產銷管道層層剝削、房價太高、社會風氣鼓勵浪費和政府帶頭漲價。這點和六月初,中央銀行等五大部會向立法院說明的物價漲因十分接近。
不過,雖然消費者公認商人哄抬物價是漲價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當問到誰應該為物價負責時,消費者又把箭頭指向政府。
對政府處理物價的表現,覺得「沒做什麼事」的比「應該由市場決定」的比例高了近一倍,可見儘管政府、專家學者多次重申應該尊重市場力量,民眾似乎並不同意。
對於社會上常討論是否存在「反商情結」,本調查發現將近有半數民眾認為商人是「能多賺,絕不少賺」,但也相當同意很多商人是因為別人漲價,只好跟進。
消費者都同意應該聯手對抗物價,但是最普遍採取的行動仍是貨比三家,還是以比較被動的方式應變。
同時,消費者有強烈的搭便車心態。雖然將近六成民眾義憤填膺地表示要打擊物價,而且有一半的消費者認為組成消費者團體監督物價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問到是否要加入消費者組織時,都紛紛推卸,不是推說現在沒有合適的團體,就是沒時間,具體答會參加的只有四分之一多一點,另外有一五.二%的民眾坦白地說「不」。
至於物價未來走勢,大部分民眾都認為是溫和上漲,似乎已為未來做好心理準備。
消費者也認為自己是物價上漲下的犧牲者,認為加薪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高達六三.二%。
整體來說,消費者的心情是既無力被動,又會埋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