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當日常生活一切所需,都由機器或是智慧機器人取代,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不難發現,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力漸漸被機器所取代。
台灣有高速公路以來,不辭日夜辛勞的收費站收費員,在ETC的出現後,宣告走入歷史,也因此引起軒然大波,然而,這樣的景況將來會越來越多。
當機器人席捲全世界,人類到底還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第二次機器時代》的作者提到,人類的優勢在於「構思」的能力,擁有跳脫傳統框架的思維,機器人其實只是將人類的創意發揮支援的功能,而非主導的角色。
(圖片來源:flickr John Greenaway)
【原文節錄】
機器時代教育新方針:訓練獨立思考最重要
當機器快速取代人力、人腦,到底該如何因應?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中,提出精闢觀點與值得人類深思的方向。
想像一下,搭著無人自動駕駛車馳騁在高速公路上,車子隨時偵測附近所有物體,旅程平穩的讓人覺得有點無趣;在車上用平板點開《富比士》網站,想看看英特爾的最新財報新聞,那是機器運算,自動寫出來的。這些過往只會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情節,已快要一一成真!
當機器快速取代人力、人腦,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與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綜觀科技變化、時事,加上個人體驗、及深厚的經濟學理論,寫成《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300多頁文章中,兩位作者感性提出許多深刻思索,也提出精闢觀點,讓個人、企業、政府都能有所反省。這本書一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更被管理大師畢德士(Tom Peters)評為今年必讀的財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