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跨8月1日深夜,高雄前鎮區發生台灣有史以來最重大的氣爆事件,外洩的丙烯氣體引發嚴重爆炸,造成28死、2失蹤、286受傷的嚴重意外。一向給人熱情、親切印象的高雄,在這次受創後,各界紛紛湧入善心捐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期待能盡快撫平高雄的傷痛。
在事發後,我們看到台灣民眾的愛心,有飯店業者提供房間供災民與救難人員入住,更有許多民眾熱心提供水與食物等資源,讓救難人員有休憩喘息的空間。
截至目前為止,各大企業、演藝圈,以及全台民眾的善心捐款,累計已將近10億元,其中又以企業為大宗。這些企業不僅發揮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更在台灣遭遇重大劫難時,及時給予資源與幫助。
但每當這些捐款數目公布時,往往成了媒體品頭論足的目標──誰捐得多、誰捐得少、誰沒有捐,似乎變成一種檯面上較勁的話題。
許多企業主其實在捐款時,是考量到公司營運狀況與成本,再決定應捐款的數目,這個本來是立意良善的舉動,卻漸漸被模糊了焦點。許多人開始認為:「某些『大企業』怎麼捐款這麼少?」、「他們賺這麼多,怎麼只捐這麼一點?」但他們卻沒看到,這些捐款企業的愛心。
甚至,有些企業開始「參考」同業的捐款金額,捐相同的錢或比同業再高一點,就是因為怕被民眾說「捐得太少」,因而開始演變成弔詭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捐錢的多寡,與擁有的愛心並不成正比,我們不該以誰捐得多、誰捐得少,來評量一個人或企業的愛心。就算沒有捐錢的人,也可出力、也可幫忙號召、甚至最單純的幫忙祈禱,都是做出他們能力所及的善事。
也因此,就算一般平民百姓只捐100、500元,也是非常有愛心的表現。自全家超商推出FamiPort愛心捐款以來,總捐款額已突破1.2億元,顯示民眾的無限善心。
「為善不欲人知」,是自古以來的佳話,也是大多數企業、藝人在捐款時,都保有的為善心態。
在這場高雄氣爆事件中,我們甚少看到有捐款者出面大聲高調自己的捐款金額;更不應該去比較,去怪誰捐太少、怪誰根本沒捐,這反而會破壞了善心人士的美意。
大家應就自己能力所及的部分,去捐錢、去祈禱,並且不比較。其實每個人,都是非常有愛心的台灣人。